•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國家統一核算GDP讓“家底”更真實

            2019-09-20 01:08:50     來源:北京青年報

              國家統一核算GDP,有助于突破地方GDP核算的重復加算,真實反映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城市群建設提供精準政策設計。統一的GDP核算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掛鉤,有助于得出最真實客觀的GDP數據,這樣的“家底”讓國家更自信,為高質量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據報道,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近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我國將實施GDP核算下算一級,由國家來統一核算地方GDP。在地方核算GDP過程中,因為存在跨省交易和重復計算等情況,過去一直有地方GDP加總大于全國GDP的情況,今后將實施GDP統一核算解決這個問題。

              我國1985年開始建立GDP核算制度,1993年正式取消國民收入核算,GDP成為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隨后十幾年,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年均經濟增長高達兩位數,中國GDP總量一路攀升,成長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經濟大國。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從最初趕超歐洲強國的自豪,到超越日本的平靜,再到對GDP數量和質量內涵的反思,國人對GDP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復雜的過程。

              最常見的問題是,GDP總量和民生福祉期待之間存在距離。一方面,一些地方的GDP數字存在水分,從一些重復上馬的“政績工程”“爛尾工程”中,可見熱衷GDP數據和過度看重GDP排名導致的亂象。另一方面,GDP數據不準確也是核算制度不科學所致——多年來我國采取GDP“分級核算”制度,各地核算然后相加容易產生三大問題。

              首先,分級核算容易造成核算誤差,畢竟各地核算標準會有差異,哪怕是微小誤差,疊加后也會帶來大問題。其次,中國是個大市場,不同地區之間的商品流通和商業活動會導致GDP的重復計算。再次是政績考核下的GDP排位,讓地方核算體系有了“寧多勿少”的功利思維。

              地方GDP增速和數量“雙高”于全國GDP增速和總量的尷尬,不僅讓國內一些人對GDP統計產生懷疑,也影響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認知和評價。為確保GDP增速和總量的真實性,國家采取了相關措施,如著力優化調查體制,在國家統計局設立調查總隊,在地方設立分支機構,通過“國家隊”來糾偏“地方隊”的數據訛誤;又如通過各項督查、巡查和監督,努力解決地方GDP核算中的數據不實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改變了對地方的考核方式,不再以GDP論英雄。中國從高速度增長階段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不僅從根本上給地方減負,也促使各地客觀對待GDP數據。隨著中國步入中高速增長區間,以及外部形勢帶來的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有的地方開始在新舊動能轉換期,在GDP增速和數據上主動“擠水”。

              在此背景下,國家決定統一核算地方GDP,可謂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中國已經從高速度增長到高質量發展階段,不需要GDP數據的“虛榮”,通過國家統一的科學核算體系,可以讓GDP名正言順發揮應有的作用。GDP作為客觀的經濟評價指標,依然是衡量國家綜合實力的通用標準,國家統一核算,讓中國GDP增速和總量更為科學準確,透過真實的國富“家底”反映真實的民富水平。國家統一核算的GDP數據,能夠糾偏和民生福祉的疏離感,提高“國富”和民生獲得感、幸福感的契合度。同時,真實客觀的GDP增速和數據,也有助于國際社會建立對中國經濟的全面、正確認識。

              國家統一核算GDP,有助于突破地方GDP核算的重復加算,真實反映區域之間的經濟聯系,有助于打破地域限制,為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城市群建設提供精準政策設計。現在是電商時代,社會消費依托縱橫全國(全球)的物流大系統釋放出更強動能,需要全國統一的GDP核算作為制度支撐。全國統一的GDP核算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掛鉤,也有助于得出最真實客觀的GDP數據,這樣的“家底”讓國家更自信,為高質量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責任編輯:DF522)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