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播火錄》——把科普當科學研究來做

            2019-09-19 10:18:16     來源:光明網

              近年來,我們雖然已經在高等教材領域積極嘗試融媒體,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教育技術與紙質圖書密切結合,取得一些成績。但在科普圖書領域,這種方式還較少。國內市場期待更多適應網絡時代的新形式的科普圖書,而《造物記》正是這樣一本書。

              《播火錄》在出版之前,舉行了一個小規模的探討會,我有幸作為編輯代表參加。那樣翔實的史料和深情的文字,外加獨特的裝幀設計,無不是優秀科普圖書的典范。這本傾注了趙老師近十年心血的《播火錄》,在形式上又有新的創造,超越了姊妹篇《造物記》。2011年,《造物記》與我責編的《科學的旅程》共同榮獲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的優秀科普作品獎。

              第一次翻開樣書,撲面而來的圖片,讓人驚喜不已。這些圖片或記錄了科學事件,或再現了科學家的生平和時代背景,它們是珍貴的史料,將賦予圖書更多信息和價值。正如趙老師在《播火錄》中所言:“一圖勝千言”,的確并非虛語。當讀到“我寫《播火錄》,大概只差‘兩句三年得’了。主要時間根本不是動筆而是讀書,包括查找文獻和搜尋資料”時,作為圖書編輯,我特別能理解他,這本《播火錄》圖片數量高達1400幅,且跨越了多個學科,其背后的工作量之大,旁人未必能理解透徹。

              我有幸聆聽趙老師的創作心得,印象特別深刻的是趙老師在電話里分享了他在取舍其中四幅圖時的心路過程,這四個故事也恰好表達了《播火錄》四個令我敬佩的方面——

            《播火錄》——把科普當科學研究來做

            沙克爾頓招聘南極探險人員廣告(來源:The Sheep and the Goats —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一是第207頁的沙克爾頓招聘南極探險人員廣告:“駭人的旅程,微薄的薪酬,難耐的嚴寒,長達數月的完全黑暗,持續不斷的危險,難保安全回家,如果成功有可能得到榮譽和認可”。沒想到這樣一份特別的招聘廣告竟然吸引了5000多人來報名,其中還包括3名女性,其感人至深自然不言而喻。趙老師用了整整四章的篇幅來講述《科學遠征》,可見他對探險家留下的英雄史詩之珍視,也令我更加篤信:一切敢為人先的科學研究都可視為探險事業,都具有同樣閃光的科學精神。

              二是第240頁的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代表合影圖。這是一張科學界的明星照片,比如居里夫人、普朗克、洛倫茲、朗之萬、波恩、玻爾、泡利、德布羅意、狄拉克等大名鼎鼎的科學家都在其列。讀者很容易在書中發現,每一張圖片下方,都注明了圖片來源。不僅如此,在每章的篇章頁,都可以通過二維碼鏈接到詳細的“參考資料”。這為國內的圖文書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正如楊再石老師在序言中所言:“致真先生在科學上極其認真,治學嚴謹,尤其重視第一手資源的考證,把科普當科學研究來做。”這種縝密的科學態度令人嘆服,這樣做既是對這本書所提倡精神的實踐,也是對人類科技史上先輩們的致敬。

            《播火錄》——把科普當科學研究來做

            由于盧瑟福說話嗓門太大影響他人工作,卡文迪許實驗室專門掛起“請輕聲說話”的警示標志(來源:nzedge)

              三是第259頁的圖“由于盧瑟福說話嗓門太大影響他人工作,卡文迪許實驗室專門掛起‘請輕聲說話’的警示標志”。要知道,盧瑟福當時已經是卡文迪許實驗室的掌門人。 趙老師覺得這張圖非常有趣,他欣賞這種平等的工作環境,他在書中也著筆重點分析了卡文迪許實驗室名將百出、成就斐然的深層次原因。這種欣賞與本書的副書名《科學發現的人文啟示》所表達的態度不謀而合,也正是最值得廣大讀者從書中獲得的審美態度。讀者了解這些細節有一種更重要的意義,在加深對科學的了解的同時,更透露出科學家的人文品質。

            《播火錄》——把科普當科學研究來做

            圖為1954年愛因斯坦和哥德爾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晚飯后散步回家(攝影:Leonard McCombe;來源:The LIFE Picture Collection)

              四是第291頁的圖。愛因斯坦說:“我到辦公室只為了取得和哥德爾一起散步回家的特權。”我們熟悉的世紀天才愛因斯坦,晚年所在的被譽為“學者的天堂”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為什么這里能夠吸引全世界頂級的大師,從事最高層次的純理論研究?其背后展現的興教辦學與財富歸宿的故事,值得我們借鑒與深思。類似這些史料,給讀者帶來的不只是趣味,更重要的還在于,它帶來了諸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除卻上述四個角度,《播火錄》還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或進一步探討的地方。比如:數字時代傳統圖書的轉型、企業和科學的互動、科學家的藝術審美、科學是一把雙刃劍、被遺忘了的“失敗者”、誤入歧途的“失言者”……每個角度都可以作為一篇書評的切入點。無論讀者以什么身份、什么目的來閱讀這本書,都將會有收獲。(陳靜 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編審)

            [ 責編:張蕃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