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記者從國務院國資委獲悉,今年1月份至8月份,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9.4萬億元,同比增長5.4%;累計實現凈利潤9431.9億元,同比增長6.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4萬億元,同比增長9.8%。
中國企業聯合會研究部研究員劉興國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來,雖然影響我國經濟增長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但央企通過改革與創新,依然在困境中實現了較好發展、增長質量得到持續改善,并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穩步推進。
作為本輪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國資委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有三分之二的央企引進了各類社會資本,半數以上的國有資本集中在公眾化上市公司,各省區市混合所有制企業戶數占比達到49%。
除了混改覆蓋面擴大外,力度亦向重點領域深入推進。以國家電網為例,去年底推出混改十大舉措,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新建特高壓直流輸電、增量配電、電力交易機構、綜合能源服務、抽水蓄能等業務,涵蓋了公司電網、金融、產業、海外業務全部經營范圍。
昨日,國家電網總會計師、黨組成員羅乾宜透露,目前,這些混改舉措所涉及的具體項目都與相關合作方達成了初步意向,國家電網正有序推進后續相關工作。“僅從國家電網角度來說,目前公司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就已達406家。”羅乾宜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13年以來,國家電網累計引入非公資本196億元,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階段性成果。
隨著混改的深入推進,企業在發展質量和效益方面亦得到明顯提升。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翁杰明介紹稱,在2013年至2018年實施混改的央企子企業中,混改后實現利潤增長的企業超過七成。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效益的提升離不開混改企業在市場化選人用人以及完善激勵約束機制方面的探索。
據翁杰明介紹,截至2018年底,40家中央企業制定了職業經理人制度,977戶子企業共選聘職業經理人4374人,各地共有95家省屬一級企業開展職業經理人市場化選聘;從中長期激勵機制探索上看,45家中央企業控股的91戶上市公司實施了股權激勵,實施股權激勵一年以上的企業營業收入平均年均增長率達到16.7%。24家中央企業所屬科技型子企業的104個激勵方案經集團公司審批后正在實施,激勵對象人均收入增幅達到14.9%。市場化經營機制不斷完善。
值得關注是,在本輪國企改革過程中,除了市場化經營機制加快建立外,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同樣成效明顯。如在“處僵治困”方面,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資委累計完成1957戶“僵尸企業”處置和特困企業治理的主體任務,總體工作進展達95.9%。
(責任編輯:DF398)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