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上市公司利用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被視作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的通行做法。不過,今年上市公司“理財熱”正在降溫,從認購產品數量和認購金額來看,都不及去年同期水平。
統計顯示,2018年9月18日至2019年9月18日,A股購買各類理財產品的上市公司有1167家,理財產品數量2.14萬只,規模達1.40萬億元。
比較來看,2017年、2016年、2015年等年份購買理財產品數量和規模明顯更多。2017年9月18日至2018年9月18日,1359家上市公司合計購買理財產品數量為2.45萬只,合計1.79萬億元。
為何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降溫?
從產品收益看,金牛理財網統計顯示,9月7日至9月13日,118家商業銀行共新發公募凈值型理財產品293只,較前一周增加37只。截至9月13日,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存續數量達到8826只。從收益率看,受到今年松緊適度貨幣政策等因素影響,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已經連續18個月下跌,今年8月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僅為4.04%。分類型來看,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4.71%,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
金牛理財網金融研究部副主任薛勇臻表示,上市公司理財看重安全性和流動性,喜歡購買保本型銀行理財產品。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加快凈值化轉型,保本型產品被大量下架,上市公司資金大量流向了具有保本特性的結構性存款產品,這可能是上市公司投資理財規模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資管新規的過渡期至2020年末,在這期間銀行理財不合規產品將持續遞減,由此也直接影響到銀行的理財業務收入。從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查看大型銀行半年報數據顯示,多家銀行的理財業務收入出現縮水。2019年上半年,上市銀行非保本理財規模仍面臨壓力,4大國有商業銀行非保本理財規模全部下降,最高降幅近10%,僅交行非保本理財產品逆勢增長。
蘇寧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嘉寧認為,上市公司“理財熱”是上市公司手上有大量資金,但是沒有太多可以投資的渠道,就以購買理財產品的形式,賺取理財收益,避免資金閑置。理財規模和數量的下降,根據上市公司所屬行業的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的解讀,對于高速增長的新興行業,意味著公司有更多的優質項目進行投資,這些優質項目的投資收益率要遠高于理財產品收益率,因此沒有購買理財產品的必要;對于落后甚至衰退的行業,也不排除公司資金緊張,所以挪動理財資金維持經營或者尋求轉型。在降低投資風險方面,主要還需要與正規的金融機構開展業務,要了解和明確理財產品的特點,底層資產和兜底責任,做到有的放矢。經濟日報記者周琳
責任編輯:cyf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