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人類致癌物及其預防⑤|如何預防HPV感染、遠離宮頸癌?

            2019-09-18 11:17:41     來源:光明網

              出品:光明網 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因學專業委員會

              作者:何忠虎

              策劃:鄧大君 張蕃

              【編者按】

              《2018全球癌癥統計數據》對全球185個國家36種癌癥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進行了估算,報告指出,癌癥的某些病因正從之前的與貧困和感染相關轉向與生活方式相關。因此,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病因學專業委員會與光明網聯合推出了“人類致癌物及其預防”系列專題,以科普人類致癌物、分析腫瘤病因為主要內容,邀請醫學領域內的專家撰文,解答大眾對于癌癥的疑惑,幫助大眾了解腫瘤成因、著重預防。愿更多人遠離癌癥,健康生活。

              本篇是“人類致癌物及其預防”系列專題第五期。

              乳頭狀瘤病毒(papillomavirus,PV)是一個龐大的病毒家族,在人和動物中分布廣泛。其中,人乳頭狀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因其只寄生于人類而得名。

              按照HPV基因序列的差異程度,人們將HPV分為了不同的型別。目前已經發現并命名了超過200種型別的HPV。這其中,絕大多數型別的HPV在感染后并不會引起任何癥狀,但有些型別的感染會導致皮膚和粘膜的良性病變,比如疣。而另一些極少數型別的感染有可能會導致女性的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及男性的陰莖癌以及男、女性共有的肛門癌、口咽癌等。按照致癌能力強弱,科學家將不同的HPV型別歸類為13種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4種潛在高危型(HPV-5、6、8、11)與其他非高危型。

              性傳播是HPV的主要傳播方式,但生活密切接觸、醫源性感染和母嬰垂直傳播也十分常見。因此,實際上HPV感染在大眾人群中是一個廣泛存在的普遍現象。其中生殖器部位感染率在不同人群間有很大異質性,感染率從10%到40%不等,而外露的皮膚部位(如手掌)感染率則可高達70%甚至更高。幸運的是,絕大多數的HPV感染并不可怕,其中70%的感染會在1年內被自身清除,90%則會在感染后2年內消失。不過,有5-10%可能會轉為持續感染,而如果易感部位(如女性的宮頸)發生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則可能會導致癌癥的風險增加。

              看起來HPV感染并沒有那么可怕,但為什么對HPV的研究成為了過去幾十年人類對抗腫瘤過程中的 “里程碑”?

              實際上,人們對HPV與癌癥關系的認識過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七十年代。1976年,德國海德堡癌癥研究中心教授Harald Zur Hausen首次提出了HPV感染可能是宮頸癌的元兇這一假說。之后,HPV與腫瘤的相關性研究迅速成為了當時的熱點。1983和1984年,Zur Hausen及其合作者在宮頸癌中發現了HPV-16和18兩種高危型的感染。之后的三十年,人們開展了大量研究,不斷證明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發生的“必要條件”。所謂必要條件,就是若要發生宮頸癌,必須有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換言之,如能避免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就不會發生宮頸癌。這一發現創造了兩個歷史:首先是HPV成為了第一個被確定的腫瘤生物致病因素,其次是宮頸癌成為了第一個“可預防”的惡性腫瘤。同期,科學家們又在其他研究中不斷發現不同型別的HPV感染對前述包括生殖器其他部位惡性腫瘤及以口咽為主的頭頸部腫瘤的致病能力,使得HPV感染的預防成為了防治諸多“HPV相關腫瘤”的重要手段。

              近年來,高危型HPV感染的臨床篩查成為宮頸癌早診早治的重要手段。多年來,基于細胞學的巴氏涂片檢查(Pap smear)、薄層細胞學檢查(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是宮頸癌篩查的主要方法。然而,隨著HPV檢測方法的進步,廉價、便捷、高效的HPV臨床檢測已成為現實。前瞻性研究也證實,宮頸HPV感染篩查對未來宮頸癌發生風險的預警能力甚至優于傳統的細胞學檢查。因此,目前宮頸癌篩查主要推薦三種方案:1.采集宮頸上皮細胞檢測高危型HPV;2.傳統細胞學檢查;3.細胞學檢查同時聯合HPV檢測。

              對于只接受HPV檢測的女性,如果檢測結果為HPV-16或18這兩種最主要的HPV致病亞型陽性,需要立即接受進一步的陰道鏡檢查。如果16型和18型HPV陰性,但其他高危型HPV呈陽性,一般會推薦進行巴氏涂片或TCT等細胞學檢測。如果細胞學檢查結果正常,需在一年后接受復測,如果細胞學檢查結果有異常則需進行陰道鏡檢查以明確病變情況。

              對于僅接受細胞學檢查的女性,如發現有輕度的非典型細胞學改變,則應繼續進行高危型HPV檢測,或在12個月內再次進行細胞學檢查。如果檢查發現輕度細胞學改變合并有高危型HPV感染,則應進行陰道鏡檢查。如果細胞學檢查提示存在明確的癌前病變,如低/高級別上皮內瘤變,則應進行陰道鏡檢查和臨床治療。

              對于接受細胞學與HPV聯合篩查的女性,如細胞學檢查結果正常但高危型HPV陽性,則應在一年后進行復測以觀察HPV感染的持續狀態以及細胞學檢查結果是否發生變化。如果高危型HPV持續感染,則應轉診接受陰道鏡檢查,如果是HPV16、18陽性,則應立即接受陰道鏡檢查。如果細胞學檢查結果異常而未見HPV感染,則應在一年后進行全面復查,如細胞學檢查結果持續異常且高危型HPV感染呈陽性,則應立即接受后續的陰道鏡檢查。

              對于宮頸癌的早期發現和治療,進行科學有序的篩查至關重要。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女性,科學家建議篩查方案如下:

              21-29歲:每3年進行一次細胞學檢查

              30-65歲:可采取下列三種策略之一:每5年進行一次HPV篩查;每5年進行一次HPV/細胞學聯合篩查;每3年進行一次細胞學檢查

              65歲以上:如果既往定期接受宮頸檢查,而且檢查結果均正常,則可不再繼續接受宮頸癌篩查

              除了上述“早診早治”,科學家又進一步開發出了預防HPV感染的疫苗來對抗宮頸癌等HPV相關腫瘤。目前市場上主要有三種HPV疫苗,為便于讀者理解,對其相關信息總結如下:

            人類致癌物及其預防⑤|如何預防HPV感染、遠離宮頸癌?

              縱觀過去幾十年的歷史,HPV與宮頸癌因果關聯的揭示為人類攻克腫瘤打開了一扇大門,甚至在宮頸癌上實現了人類一直以來“預防種瘤”的夢想。首次提出HPV與宮頸癌相關性假說的德國科學家Harald zur Hausen也在2008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使得生物致病因素與癌癥的研究領域空前繁榮。不過,癌癥的復雜性決定了人類抗擊腫瘤的歷程還遠未走到盡頭,未來之路仍然充滿了挑戰和荊棘,有待科研與臨床工作者不斷開拓和進取。相信終有一天,癌癥將不再是人類的噩夢。

              延伸閱讀: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均有豐富的關于HPV與宮頸癌相關知識介紹。

            人類致癌物及其預防⑤|如何預防HPV感染、遠離宮頸癌?

              專題相關文章:“人類致癌物及其預防”?

            [ 責編:武玥彤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