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現代化路徑――70年中國發展的世界意義②

            2019-09-18 09:11: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中國的現代化之路符合中國國情、獨具中國特色,是可資借鑒參考的一種現代化模式,讓想發展、要發展的國家看到“另一種方式是可能的”

              中國的成功是自主開辟的現代化道路的成功,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并且以不斷創新的偉大實踐回應著世界性發展難題和普遍性發展困境

              

              從1955年首批國產不銹鋼制作的大鑰匙,到上世紀80年代國產手搖洗衣機,再到新世紀高鐵列車“復興號”模型……不久前,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的“現代化之路――共和國七十年”展覽上,200多件穿越時光的展品,勾勒出新中國70年來現代化進程的一個個剪影。中國的現代化,現代化的中國,讓中華兒女為之自豪,也讓世界為之震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建設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為了讓古老中國走出“覆屋之下,漏舟之中”的危局,無數仁人志士奔走呼號、前赴后繼。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開啟了中國邁向現代化的征程。70年來篳路藍縷、風雨兼程,中國人民的奮斗不僅讓神州大地處處煥發生機,也開辟了一條不同于西方的現代化路徑,讓古老的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東方。

              著名學者費正清在晚年認為,中國的現代化很可能不是自己曾經提出的“沖擊―回應”模式,而有著自身的內在性和動力源。的確,70年來,從落后農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溫飽不足到邁向全面小康,從物資匱乏到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中國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基礎上,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的現代化路徑,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轉變。面對繁重的發展任務、復雜的問題矛盾、巨大的風險挑戰,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堪稱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變革,充分說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70年來,中國全速奔跑在現代化的賽道上,從“現代化的遲到國”,成為“世界現代化的增長極”“最大的經濟和社會變革的實驗室”。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以人民為中心,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獨立自主,融入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些在新中國70年進程中刻寫下的“現代化關鍵詞”,濃縮了中國人民的發展智慧,也凝結成一種國家發展經驗。中國的現代化之路符合中國國情、獨具中國特色,是可資借鑒參考的一種現代化模式,讓想發展、要發展的國家看到“另一種方式是可能的”。

              在世界現代化道路上,中國以“后發”的起點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成就,構成了一套具有中國特色同時又有世界意義的治理經驗,為解決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提供了有益借鑒。發展起來的中國,倡導并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向國際社會貢獻公共產品,為世界發展提供機遇,國際社會也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可以說,中國的成功是自主開辟的現代化道路的成功,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并且以不斷創新的偉大實踐,回應著世界性發展難題和普遍性發展困境。

              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的中國廳里,懸掛著一幅中國繪畫作品,名為《互動的世界》,寓意著中國與世界的關系。70年來,中國沸騰的大地上迸發出變革與進步的巨大力量,推動中國走向世界,也吸引世界走向中國。今天,充滿了勃勃生機、積累了成功經驗、展現了光明前景的中國,成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強大力量,必將為世界許下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9年09月18日 05 版)

            (責編:莊紅韜、付長超)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