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公司循環貸款的額度會有一定的提高,但具體需要進一步遞交資料審批之后才能決定。”9月16日上午,在廣東佛山從事外貿生意的李力強(化名)一上班,就給合作多年的農商行客戶經理打電話,咨詢循環貸款額度增加事宜,在得到銀行的肯定答復后,李力強十分高興,“這下資金壓力又能減輕一點。”
9月16日是年內第二次全面降準正式生效的時間,同時是中秋后國內股票市場首個交易日。
當日市場資金寬松效應顯著: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也出現了下行,隔夜SHIBOR下降3.3個基點至2.336%,7天期SHIBOR利率則下降0.8個基點至2.642%。
根據央行此前公告,9月16日生效的全面降準幅度為0.5%,釋放資金約8000億元。央行相關負責人稱,降準可有效增加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資金來源,還降低銀行資金成本每年約150億元。
“9月是第三季度季末月份,降準釋放的資金量大,能夠有力對沖9月內稅期以及金融季末監管考核等因素影響,鞏固貨幣市場平穩運行格局。”珠三角某市國有大行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盡管降準后貸款政策調整的文件仍未下發,但他仍然預料四季度針對于實體經濟的商業貸款審批將進一步放寬。
“貸款利率回落較慢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銀行負債成本居高不下,特別是存款成本依然較高,這限制了銀行貸款定價的下調空間。”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普遍降準更有利于釋放更多的中長期資金,促進銀行負債成本的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降低是實體融資成本降低的必要條件。”連平稱。
降準之后,市場利率已出現下降趨勢,市場關注央行本周公布的MLF利率和LPR利率走向,這或將意味著中國開啟實際降息通道。
大行“按兵不動”,中小銀行“跑在前面”
一名不愿具名的珠三角農商行負責商業貸款業務的信貸員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從9月6日降準的消息公布之后,他近些天接到不少客戶要求調整信貸額度的申請,信貸審批部門也在評估政策落地對于銀行資金面的影響。“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信貸增量資金肯定是有的,但還是要就申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該信貸員說。
相比之下,國有四大行的腳步則可能謹慎一點。“到目前為止,我們仍然沒有收到就此次全面降準落地的相關調整文件。”上述國有大行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往時全面降準之類對于資金面產生重要影響的政策,他們總行方面一般都會迅速跟進,但此次卻顯得有些波瀾不驚。
該名負責人指出,此次大型銀行跟進不夠及時,相信一定程度上與9月9日有1765億元MLF到期后央行沒有續作有關,“央行宣布沒有續作之后,感覺整個市場反應都平淡下來了”。
中信證券研究所副所長明明也在近期的一份研報中指出,相比于2018年以來的歷次降準后的利率走勢,本次超預期降準政策后市場反應平淡主要原因在于對后續政策的擔憂。一方面,全面降準后降息概率是否下降?另一方面,若降準后MLF都不續作,降準的實際寬松效果可能有限。
市場關注MLF續作
在降準預期已經基本消化完成之后,市場把焦點放回央行公開市場操作所釋放的信號。
在剛剛過去的上一周(9月9?15日),央行公開市場操作頗為頻繁:周一至周三分別開展了1200億元、800億元、300億元的7天逆回購。而在上周四個交易日中,僅周一(9月9日)有1765億元MLF到期,因此實現全口徑資金凈投放535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數據顯示,本周(9月16?20日)公開市場有2300億元央行逆回購和2650億元MLF到期,單周到期量為近兩個月新高。
在9月9日MLF到期的時候,央行并未提出置換到期MLF,而是以逆回購進行對沖,給后續MLF操作留下想象空間。
市場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央行未置換到期MLF,或許實際上暗藏降息信號。因此市場也愈加關注9月17日的MLF情況。
“如果MLF不續作,雖然有繳稅問題,但從總體上來看,全面降準的資金完全可以置換。”民生銀行首席分析師溫彬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但如果續作其意義相對較大:MLF是否會借機下調利率,這關系到隨后9月20日更新LPR利率是否會跟隨下降。
“隨著貸款利率并軌,利率調整空間打開,加上在全球各經濟體紛紛下調利率、美聯儲9月可能降息以及此次降準釋放流動性的情況下,市場普遍預期央行對于9月17日的MLF公開市場操作將會透露四季度的逆周期調節是否會加碼。”前述四大行負責人對時代周報記者透露,銀行業內對于降息是否會在三四季度落地早已經有所討論,但從目前央行的口徑來看,“就算降息落地也會相對溫和,因為穩健貨幣政策取向沒有改變”。
降息時機看實體經濟情況
“今日全面降準釋放的資金有助于降低銀行負債成本,銀行點差有望縮減5個百分點,但在風險溢價不變的情況下,銀行點差部分整體縮減幅度有限,因此央行降低政策利率對降低實體經濟部門融資成本更為直接和有效。”溫彬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為了促進實際利率下行,LPR新報價機制盯住MLF操作利率,于是對于MLF操作利率下調提出了要求。”連平對時代周報記者指出,從近期MLF與貨幣市場同期限SHIBOR利率的利差僅25BP左右來看,若要未來打開MLF操作利率的下調空間,增加流動性壓降貨幣市場資金利率是前提條件。“由此可見,降準也是在為下一步下調MLF操作利率打下基礎、創造條件。”
反觀全球資本市場,9月12日歐洲央行將它從其他銀行吸收的存款的利率從-0.4%下調至-0.5%,以提振全球搖搖欲墜的經濟;市場也估計月底美聯儲將大概率實施今年以來第二次降息。
在全球“再寬松”趨勢進一步明朗的背景下,通過降息應對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成為眾多市場人士的共同呼聲。但暫緩降息的理由同樣存在。
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8%,并且CPI與PPI剪刀差從7月的3.1%增至3.6%,連續三月呈擴大趨勢。
雖然CPI的增加主要是由于食品供給端擾動而導致的價格波動,但鑒于降息對物價的可能刺激作用,歷史上在CPI比較高的時期下調政策利率的案例確實不多。
中財期貨發布報告稱,央行降息的必要性在于實體經濟下行壓力頗大,僅通過降準并不能有效刺激銀行放貸和實體信用擴張,所以有必要通過降準、降息相配合的方式,雙管齊下,以提高政策效果。
此外,8月信貸數據比預期要好:9月12日央行公布的8月份金融數據顯示,我國人民幣貸款增加1.21萬億元,環比多增1500億元;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8.2%,增速比上月末高0.1個百分點。
連平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降息一直存在于央行的政策工具箱中,而當下全球范圍內的降息潮只是給我國貨幣政策提供了更多空間,但最終要視中國的實際情況而定。
“中國市場利率調整的關鍵是看國內需要,維持貨幣政策堅持穩健中性的基調才是關鍵。”
(責任編輯:DF513)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