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技術領域權威雜志《海洋技術報道》每年都會對全球海洋行業100強進行盤點。全球海洋科技領域的頂級公司、國防單位和學術單位都非常重視這份名為“MTR100”的榜單。有一家中國企業,已經連續三年入選這份榜單。
在珠海南方軟件園里,記者見到了這家企業――云洲智能及它的創始人張云飛。云洲智能成立于2010年,是我國第一家無人船研發制造的民營企業。
從創立之初,云洲智能就一直在南方軟件園D座的一個辦公室里。隨著規模從當年的幾十人擴大到今天的300多人,辦公室也在軟件園里慢慢擴張,但是仍然滿足了不了公司發展需求。隨后,云洲牽頭建造了世界首個無人船艇產業基地――香山海洋科技港,公司即將搬入充滿未來感的雙體船造型的現代化辦公室。
從內河到大海
云洲智能已經創立九年,近年來融資腳步有所加快。從三年一輪,發展到兩年一輪。
云洲是中國無人船艇領域開創者,面對投入大、研發周期長的無人船行業,張云飛感慨:“云洲一直在無人船艇領域探索與創新,需要投入更多的全方位資源,更需要資本,特別是能認可云洲長遠價值、有共同理念的投資機構。
云洲智能所從事的無人船(USV)屬于智能船舶的一種。2013年,云洲智能推出了第一艘用于水環境監測的水質采樣無人船。這艘無人船重量輕、體積小,能在高流速和污染嚴重的惡劣環境下作業,完成多點、定點和定量的采樣,比人工采樣的成本更低、更安全。2018年1月,河南南陽固體廢物污染事故中,云洲人攜云洲無人船在大雪紛飛中作業,及時為事故處理提供數據支援
“創業之初我們也沒想那么長遠,當時看到國內污染很嚴重,意識到在環保領域有市場需求,就開始做了一艘水環境監測無人船。”十年后,云洲智能開創了更多的商業機會,成為市場上為數不多的一家能提供全系列無人船艇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的企業。
云洲智能的業務從起初的環境測量,逐漸擴展到了海洋調查、安防救援、無人航運等諸多領域。“這些行業具有廣闊的前景,未來海洋產業會越來越大,云洲會致力于用人工智能科技給傳統海上作業方式帶來變革。”
當前,云洲智能的無人船艇產品已經銷售到了美、法、德等全球二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從船體看,云洲智能的產品從內河慢慢駛向海洋,無人船的排水量越來越大。從最初的環境測量的無人船,到用于海洋調查的無人艇,還有17米的長續航無人船,無人船艇技術創新趨于成熟穩定。據早前的媒體報道,公司提出要打造首臺“無人貨船”――筋斗云號,規劃排水量500噸,主要用于內河航運和海島補給。
隨著產品知名度的提升,云洲智能無人船到達的“江河湖海”也越來越寬廣,執行了多項國家任務。云洲智能先后參與了南極與青海湖科考、天津港(600717,股吧)大爆炸、甘肅隴西尾礦泄露事故、江蘇響水“321”事故、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等多項水下探測、水質監測和應急救援行動;在科研合作上,目前云洲智能肩負50余個科研項目。
無人之境
在談話期間,張云飛多次提到無人船事業“是個特別難的事兒”。原因是“云洲是第一家,這事兒以前沒人做過,技術上幾乎是空白,沒有可模仿可借鑒的東西,一切從零開始”。
從技術難度看,無人船屬于工程技術驅動型產品。技術、測試難點極多。張云飛介紹:“大家關注比較多的就是人工智能技術,比如自主控制、智能避障、視覺感知、集群協同等;除此以外,無人船艇還涉及到復雜多變的惡劣海況,這對無人船的生存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還要面對海洋高溫、高濕、高鹽的多變環境,這對船舶材料也提出了高要求,這些問題都是無人船艇技術上面臨的一個個難題,云洲都很好的解決了。”
作為中國首家無人船艇公司,云洲智能帶領中國的無人船產業逐漸成長。今天,在市場上能真正拿得出系列產品和解決方案的企業不多,民營企業就更是鳳毛麟角。2017年11月,云洲無人船伴隨“雪龍”號前往第34次南極科考
無人船艇能降低海上作業的風險和成本,海洋經濟的高速發展亟待無人船產業生態快速崛起,填補海洋產業與科研這一片重要的空白領域。這是一場時間賽跑,也是探索“無人之境”的冒險,云洲智能身在前線,更有強烈的緊迫感。
張云飛認為,云洲智能是由技術和責任感驅動的企業。“我們心里知道,我們聚集在一起的目標是為了思考這些問題:我們如何為人類開發海洋進行科技賦能?水環境保護怎樣才能更有效?怎樣提高水上救援能力挽救更多的生命?無人貨船何時能為全球航運業帶來變革?這些都是云洲正在夜以繼日努力去做的事業,用無人技術改變傳統水上作業方式,用科技創新提高中國企業在科技領域的話語權,用敢為人先的探索精神,進入無人之境并取得成功、獲取尊重。”
2017年,云洲智能的4艘無人船遠赴南極,護航極地科考船“雪龍號”,肩負著為“雪龍號”尋找錨地的任務。云洲智能的無人船最終圓滿完成任務,并對南極部分海域進行全覆蓋式海底地形測量,填補該區域的海洋大數據空白。
2019年,云洲智能還做了一件對產業有貢獻的事情――珠海市政府、中國船級社、武漢理工大學和云洲智能合作建設占海750平方公里的珠海萬山無人船海上測試場,此測試場是政府主導創辦的公共平臺,為全球無人系統提供測試、研發、合作、檢測、認證“一條龍”服務。
張云飛將無人船海上測試場比作為“產業、技術和應用的搖籃式平臺”。對于無人船這種在特定環境下作業的科技產品來說,測試的能力就決定了產業的能力,測試場的能力決定了無人船產業科技發展和技術進步的能力。有測試需求才知道怎么建設測試場,于是在這次合作中,云洲智能拿出了建設方案,也做了國內第一個無人船測試場標準。珠海萬山海上測試場成功完成全球首次無人移動地磁日變站系統試驗
將技術創新與企業使命牢牢綁在一起,使云洲智能的發展節奏非常沉穩。張云飛說:“我們堅持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的價值,沒有在資本市場上刻意追求很高的估值,有時候會刻意‘自我封閉’。因為我們知道自己做的這件事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做成的,這條路還很漫長,我們只要做好自己,真正的商業與社會價值就會體現出來。”
科學家型思維的企業
張云飛已經習慣在評估一家公司時,先看技術創新能力。“只在商業上成功的科技公司,未必是一家好公司。”
他給公司下的標簽是:嚴謹、求實。這和他自身的科研背景有緊密聯系。張云飛本科畢業于同濟大學,后在香港科技大學讀碩讀博,師從機械系高詠生教授,緊接著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創業生活。香港科技大學是香港第一所提出要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高校,向來創業氛圍濃厚,走出了大疆汪滔、李群自動化石金博等一批優秀創業者和李澤湘、楊強、張潼等“創業名師”。
過往的科研經歷讓張云飛把“用事實說話”的習慣刻在了自己的行為處事日常里,也烙在了企業基因里。
“我希望大家能看到云洲智能是一個非常嚴謹求實的企業。我們希望通過真正的技術創新,提升社會組織方式與生產力,改變一個行業或產業。”張云飛坦言,云洲追求的是“有科學家思維的企業” 。搭載單波束聲吶的云洲SL20無人船在智利進行測繪作業
在創投圈摸爬滾打了九年,張云飛認為自己仍然沒有改變學者的本質,卻也不抗拒商業的成長。
“我的理想就是做科學企業家。我本質上比較學者,你看我講話不迎合任何人。但是在做事情上,我們要符合商業邏輯,用產品說話,對大家負責。”
“這種選擇和我們的目標與理想有關,我們希望用技術推動社會進步,30年乃至100年后,云洲是一個讓人尊重的的海洋領域的人工智能科技企業,并能不斷為海洋產業發展源源不斷輸送技術和人才,足矣。”
也許就是這種樸實的價值觀,加之創新力和產品力,云洲智能在資本市場上很受認可。去年12月份,云洲智能完成C輪4億元融資,華金領越領投;7個月后,在“寒冬”中又獲得江蘇海州灣集團戰略投資,兩者同屬國有資本。
學會調整呼吸
一家優秀的企業不僅僅要絞盡腦汁超越對手,更要不斷進行創新,不斷超越自我。
過去一年,張云飛盡量不再往外跑了,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企業管理中。
2019年,張云飛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之一就是摸索屬于云洲的管理方法論,調整內部結構,提升公司組織進化能力。
“公司已經創立九年,人數多了,項目多了,事情也多了,光是科研項目就有50多個”。業務在狂奔,組織管理能力如何快速提升?
張云飛從最基礎的會議制度開始著手。隨著規模擴張,開會已經成為公司重要的工作交流形式,但如何讓會議信息在會后落實,做到“事事有回音”,要用“工作的語言”代替“人的語言”,首先就要落實到制度和流程上。
重新調整激勵制度,喚醒組織戰斗力;成立問責辦公室,強化公司執行力。一系列的改革,以“走更遠的路,更快的走路,打更久的仗”為目的。
“我們都不是專門搞管理出身的,缺乏相應的背景。但是我們在嘗試用新手段解決問題。”張云飛說。
中國企業家雜志曾指出,獨角獸公司是這幾年的“新物種”,公司長得太快,在管理上多數都要面臨組織激活的“成長型煩惱”。
采訪時,記者問張云飛:“作為行業絕對頭部公司,你覺得云洲智能什么時候能喘口氣歇一歇?”
“我認為不要追求喘一口氣,關鍵要學會調整好呼吸。把呼吸調整好了,不用停下來喘氣,這樣就會跑得更遠更輕松。”張云飛說。
學生、創業者、科研工作者、科學家型企業家、管理者……張云飛的身份在每個階段都有轉變與側重。
作為中國無人船艇領域絕對頭部公司,云洲智能在技術壁壘、產品創新、市場前景、應用落地等諸多方面都契合科創板主旨,還吻合人工智能、海洋強國、智能裝備等多項國家重要戰略。
張云飛進而表示,云洲智能正在“內外兼修”,開展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業務創新,推動產業化發展。也逐步為登陸科創板做前期準備,期待將來借助二級市場資本力量,將無人船艇事業做大做強。
(責任編輯:宋政 HN002)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