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拯救生命,改變命運” 大型原創兒童舞蹈詩劇《藍月谷》上演

            2019-09-12 11:57:01     來源:鳳凰網

            “感動、震撼、完美……”9月11日晚,北京水立方,大型原創兒童舞蹈詩劇《藍月谷》公益演出的現場座無虛席,600余名來自2019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全球特別大會的嘉賓觀看演出,不少觀眾一邊觀看一邊贊嘆。這些觀眾,還將每人為出演的孩子捐贈100美元。

            這場演出,由云南麗江民族孤兒學校籌劃、北京現代舞團協助創作,主題為“拯救生命,改變命運”。150余名來自麗江民族孤兒學校不同年級的孩子擔任演員,他們來自20余個民族。演出的所有門票收入,將用于麗江民族孤兒學校的項目支持。

            “之所以要在2019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全球特別大會期間,安排這樣一場公益演出,一方面是因為根據國際學術會議慣例,會議閉幕前一天要舉行例行晚宴。在遵循國際慣例前提下,本屆大會會務組又有所創新,除在2019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全球特別大會(2019WFNS)閉幕前一天安排晚宴,并為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與會嘉賓,特別獻上彰顯多民族特色、促進民族團結、傳承民族文化的大型原創兒童舞蹈詩劇《藍月谷》演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自1955成立60余年來,首次在中國舉行全球大會,這是中國幾代神經外科人的夢想與夙愿,也是我國神經外科醫生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上的禮物。《藍月谷》,則是會務組代表中國向參會嘉賓特別獻上的禮物。”演出總策劃——2019世界神經外科聯合會全球特別大會的主席、全國政協委員、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宣武醫院神經外科首席專家凌鋒向記者介紹。

            凌鋒說,作為醫生,拯救生命是工作天職,改變命運則是更高的境界。她因曾經為麗江民族孤兒學校原校長手術,受校長術前托孤而與學校的孩子們結緣,并自2005年以來共計籌資7000余萬元,專項資助云南麗江民族孤兒學校,前后撫養了1320名孤兒,并讓他們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她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夠在保障孩子們受教育的同時,讓孩子們學會愛和感恩并且自信起來,《藍月谷》的演出就成為辦法之一。

            “我是研究人腦的醫生,也是一名教了很多學生的教師,我深知自信心對于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如果一個孩子能夠擁有自信心,將來在社會上工作和生活都會容易很多,也容易成功。而如果沒有自信心或者自卑感很重的話,在他們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陰暗,就會把孩子們拽進痛苦的深淵。那么如何讓孩子們變得有自信心呢?我覺得應該發掘他們內在的潛力。因為他們多數是少數民族,天然擁有那種‘能說話就會唱歌,能走路就會跳舞’的基因,編排一臺可以一直在學校循環演出的節目成為我們的選擇,這就是《藍月谷》。”凌鋒表示,此前《藍月谷》曾在北京、深圳、麗江等地多次演出,部分選段還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演出過,均獲得極大反響。

            國家一級編導、貴州省舞蹈家協會原副主席羅麗麗老師,擔任了《藍月谷》的總導演。4年之前,羅麗麗老師受凌鋒教授委托,編排了舞蹈詩劇《藍月谷》。羅麗麗的女兒——北京現代舞團藝術總監高艷津子老師,則擔任《藍月谷》的藝術總監。羅麗麗老師本人以及包括高艷津子在內的北京現代舞團多位演職人員,均曾多次親赴麗江指導孩子們排練。這些付出,全部不取報酬。

            據羅麗麗介紹,《藍月谷》的創作靈感源于流淌在玉龍山腳下的一彎如月亮的藍色湖水,因其呈純凈的寶藍色澤,至古美稱“藍月谷”。舞蹈詩劇以《藍月谷》為名稱,就是希望用象征古老、神奇、源遠流長的東巴文化,來寓意麗江民族孤兒學校孩子們的純凈感恩之心,進而表達孤兒學校的孩子對社會的感恩,以及對民族團結和真善美的頌揚。

            “作為一名舞者,我們不僅有個人的舞蹈夢想,我們也希望力所能及地讓更多人接觸到藝術,并因為藝術受益。這也是我們的使命。藝術不應該只屬于有機會接近藝術的人,沒有機會我們要努力把機會送到他們面前。因此,4年之前,當我了解到凌鋒教授希望以藝術為突破口,來提升孩子們的自信心并教育孩子更加懂得愛和感恩時,我告訴凌教授,我愿意帶領我的團隊加入她的事業。于是,我把我身為老舞蹈家的母親羅麗麗老師請了出來,請她來做《藍月谷》的總導演。”高艷津子表示,雖然孩子們并非專業學習舞蹈出身,但自身的天賦加上專業的排練指導,讓孩子的演出另有一番味道。

            指導孩子們排練,也讓高艷津子頗為感慨并收獲頗多。

            “這些學生不是少年宮的孩子,他們的身體素質、年齡甚至心智差距很大。因而排練也是一個很特別的過程。但在我們完成排練的過程中,我們排練老師的目標,就是每一天都讓孩子們努力超越自己,哪怕只有一點點。他們的自信也就這樣一點點建立起來。我們的演員們最終在舞臺上呈現給觀眾的只有一個多小時,但此時他們和所有天上的星星一樣,都是閃光的。這個過程,也是他們的內心逐漸變得強大的過程,這些原本在命運低谷里的孩子,因為有了演出,因為有了穿越困難改變命運的機會,甚至站在了巨人的肩上。”高艷津子強調。

            參與排練和演出的孩子,也紛紛表示收獲滿滿——

            13歲的旦史瑪,是一名傈僳族女孩,她在節目中演出3個角色。原本,她是一個有些自卑的女孩,但在學舞蹈的過程中,“找到了從來沒有的那種自信,站在舞臺上,看到臺下的觀眾們眼睛里的贊許,覺得很開心”;

            11歲的鄭勵暉,原本就是一個喜歡跳舞的男孩。“能夠來到從來沒見過的,甚至以前想都沒想過的大城市跳舞,有點兒不知道該怎么表達自己的開心。”作為一名孤兒,他曾經怕學校的哥哥姐姐們嘲笑他沒有父母,但發現哥哥姐姐們對他都很好。而他長大后的愿望,是希望自己也能夠成為一名像“凌媽媽”(麗江民族孤兒學校孩子們對凌鋒的愛稱)一樣的愛心人士,去幫助那些像他一樣沒有父母的孤兒,或者生活貧困的人。

            另據了解,舞蹈詩劇《藍月谷》演出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序幕:呼喚媽媽”、“上篇:山·風”、“下篇:水·蘊”、“尾聲:感恩”。其中“[山·風]”通過鮮活的山里生活,傳遞納西人樸素的教育理念——“孩子,做人,要有山一樣堅強的品性!要有山一樣寬廣的胸襟!”下篇的[水·韻],選擇有地域文化代表的藍月谷、瀘沽湖為敘事載體,傾訴納西人似水柔情的美麗情懷……而“山·水”篇,皆融入納西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感恩文化。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