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百度告贏“假德邦”案,網絡平臺如何遏制“李鬼”橫行

            2019-09-11 12:08:5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去年4月,有網友反饋在百度搜索“德邦物流”,出現的“德邦物流服務(深圳)有限公司”疑似“假德邦”。此公司之前提供了授權材料和商標證書供審核,百度接到投訴后,核實認定此公司提供的授權材料系偽造,立即下線了“假德邦”鏈接,先行向受騙者賠付損失,并對“假德邦”發起訴訟。日前,北京海淀法院做出一審判決,“假德邦”因提供虛假授權材料被判承擔違約責任,賠償百度90658.78元。

            以往此類網絡假冒欺詐事件發生后,不少被騙用戶會自認倒霉。畢竟用戶作為普通網民,要驗明疑似“李鬼”企業的身份,并與之打官司索賠,搜集證據就是第一大難題。即便搜集到證據,訴訟過程也會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最終即便勝訴,所獲賠償往往不能抵扣訴訟成本。權衡利弊之后,用戶只能無奈放棄。

            而在上述事件中,百度在查清“假德邦”侵權事實后,一方面對受害用戶先行賠付,另一方面依法起訴“李鬼”。不僅維護了用戶、合法商家的權益以及平臺自身的聲譽,同時也通過法院判決,從法律層面對此類侵權行為做出了明確定性,并發出嚴正信號:再有類似假冒知名商家欺詐用戶的行為,平臺方勢必提請法院嚴審,追究不法分子的違約責任,有效遏制“李鬼”網上橫行。

            網絡生態環境改善需要各方合力。隨著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不斷推廣,互聯網平臺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生活的主流服務供應者,搜索、電商、共享出行、網上訂餐等領域相繼出現大型、超大型平臺企業,其共同特征是用戶規模巨大,所容納的中小商家數量眾多。這在推動互聯網平臺經濟日趨繁榮的同時,也對平臺自身的監管責任踐行、管理方式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線上信息傳遞模式為例,除了用戶主動搜索信息外,如今還興起了信息智能推薦與分發平臺,這讓用戶能夠更便捷地從多渠道獲取信息,但也容易造成信息流良莠不齊。鑒于此,信息搜索、推薦及分發平臺應當強化對上線信息的甄別,尤其要運用技術手段有效封堵各種虛假、有害信息。“假德邦”事件發生后,除品牌官方驗真外,百度還接入了“德邦快遞”智能小程序,方便用戶直達“客服電話”“運費查詢”等官方服務。這一做法值得其他平臺借鑒。

            除了遭遇虛假、有害信息,用戶在互聯網平臺還可能遇到其他“山寨”商品或服務,比如通過網上訂餐平臺叫外賣,買到的餐食來自“三無”小作坊。如何形成更有效的平臺監管模式?第一,可由網絡主管部門牽頭,會同各領域平臺建立跨平臺實時共享的“黑名單”機制,形成嚴密的監管“天網”。任何一個平臺通過自查或者用戶舉報,查實虛假有害信息或者假冒偽劣商品后,除自己予以處罰,應將相關信息上傳主管部門,由主管部門匯總后報送其他平臺,要求各平臺查清是否存在同一“李鬼”,及時采取下架等舉措。

            第二,平臺要加強與市場監管、質量監督等執法部門的聯動。未來,平臺不僅可以向法院起訴,伸張用戶及自身權益,還應將打假線索遞交各職能機構,市場監管、質量監督等部門嚴格執法,該罰款的罰款,該查封的查封。如此一來,“李鬼”們就會發現,不僅網上無容身之地,網下也難逃法網,由此形成強大的震懾效應,才能最大限度遏制網上假冒欺詐違法行為。這也是推動互聯網平臺經濟良性發展的題中之義。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