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中歐基金顧偉:以工匠精神鍛造固收精品

            2019-09-09 16:04:40     來源:中國經濟網

              顧偉是資本市場不折不扣的老人。

              有多“老”?資料顯示,顧偉2016年10月入職中歐基金,而在此之前的16年時間里,他一直在平安資管里負責固定收益投資――所以,這個“老”字,所指不僅是時間之長,還有經驗之厚:16年間,見證了幾輪債市的跌宕浮沉,顧偉內蘊的固定收益投資經驗之豐,在行業內,比肩者寥寥。

              但顧偉又喜歡說,自己只是一個新人。

              他謙遜地向記者表示,公募基金行業的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發展空間廣闊,新生事物層出不窮,作為一個入行不到三年的“新兵”,自己時刻都在學習和進步之中,尤其是在融入中歐基金的大團隊之后,自我蛻變、銳意發展的步伐未敢停歇。

              而外界看到的則是,在近三年時間里,身為中歐基金副總經理、固定收益團隊負責人的顧偉,將身上醇厚的“老”與銳利的“新”有力地融合在一起,將中歐基金的固定收益業務刷出了一片新天地:目前,中歐基金的固收資管規模已突破2000億元,過去一年、過去兩年、過去三年的整體業績都排在行業的前1/6。(銀河證券,截至2019年6月末)

              當然,在顧偉勾畫的藍圖中,這只填了一角。“我對中歐基金的固收業務有一個規劃,就是希望未來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能做出最好的產品,同時利用各領域的優秀產品,實現最好的資產配置效果。”顧偉說,“打個比方,就是我們既要當一個最佳的零件供應商,也要當一個最佳的整車制造商。”

              只做“精品”的決心

              向記者勾勒固定收益業務發展路線圖時,顧偉用的最多的兩個字,是“精品”。

              顧偉對“精品”二字的高度重視,源于中歐基金打造“多策略投資精品店”的長遠戰略。在2013年變革伊始,中歐基金就明確了這個戰略目標,自此,“精品”二字就鐫刻進了中歐基金的骨髓里,成為各個業務板塊孜孜追求的方向。

              但顧偉對固定收益業務的“精品”定位,又與其他業務板塊略有不同。在顧偉的規劃中,中歐基金固定收益業務的“精品”戰術要落子兩處:一方面,在固定收益的各個細分領域中,將每一種策略都能打磨至最佳狀態,實現單一策略的最優;另一方面,整合全公司的優秀精品,發揮資產配置的優勢,為客戶提供最優多策略解決方案,最終切實有效的提升客戶長期盈利體驗。

              記者了解到,中歐基金固收投研由“固收投委會、統一研究平臺和專業投資小組”三部分組成。而在固收投委會指導下的專業投資小組細分為四大塊,分別是信用管理組、宏觀利率組、資產配置組和現金管理組。每個投資小組各有所長,有鮮明的風格標簽:信用管理組聚焦在自下而上信用債投資,對區域、行業、發行人進行深度追蹤;宏觀利率組聚焦自上而下宏觀利率策略,跟蹤久期、收益率曲線和衍生品套利;資產配置組則專注大類資產配置,提供“固收+”策略和多策略解決方案;而現金管理組主要覆蓋所有短端品種投資管理,為客戶提供流動性工具。

              從組織架構來分析,四個專業投資小組中,負責打磨“零件”至最優的,是其中三個策略組,而實現資產配置效果最佳的,便是資產配置小組。顧偉告訴記者,隨著固收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客戶對專業化程度要求越來越高,目前的策略劃分仍不夠精細化,轉債、ABS等固收細分領域的興起,意味著在這些能夠提供超額收益的領域需要更深度更精細化的投研能力。

              “過去幾年,我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就是在業績優先的指導原則下,在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自己的拳頭產品,每一個策略也都有自己鮮明的標簽。”顧偉說,“其實,我們不只要求做‘精品’,還希望能夠‘精益求精’,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直擊市場“痛點”

              顧偉有一個判斷,即伴隨著無風險利率的下行趨勢,套利時代已經過去。“風險定價將更趨于有效和合理。”顧偉說。

              事實上,顧偉的判斷,正是目前固定收益市場的一大“痛點”。近年來信用債的頻頻爆雷,不僅讓許多機構投資者的固定收益產品損失慘重,也讓不少機構對信用債望而生畏,中低等級信用債的一度大跌,市場信用分層趨于明顯。

              顧偉領銜的中歐基金固定收益團隊,會如何應付這個復雜的局面和趨勢?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平衡策略,是中歐的應對方法。

              作為債市投資的元老級人物,顧偉對固收投資圈里傳統的自上而下模式十分熟悉。這種以宏觀利率趨勢判斷為核心,通過久期策略和杠桿策略實現超額收益的投資模式,信息獲取能力和獲取速度、宏觀利率趨勢把握、豐富的市場操作經驗等成為基金經理的主要優勢,但其短板也非常明顯――信用風險的深度研究和定價。

              顧偉很快就發現,隨著更多信用債的大幅波動,單純自上而下的投資方式隱患重重,自下而上精研個券的重要性則日漸突出。顧偉指出,采用分散組合投資能弱化個券風險,穩定組合收益,但對于基金產品來說,個券爆雷帶來的聲譽風險仍難以避免。“因此,做好信用風險控制,同時敢于挖掘信用超額收益將會成為資管行業下一輪博弈的最重要抓手。”顧偉說。

              平衡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顧偉自有其底氣。自上而下不必說,那是多年研究的老本行,自下而上,則有中歐基金自成體系的內部信用評級平臺。顧偉告訴記者,中歐基金固收團隊的核心成員們,根據過去十余年的經驗建立了完善獨立的內部信用評級體系,通過量化系統基本實現了對所有的發行主體和債券的全覆蓋。研究的全覆蓋、信用數據庫的建設以及信評系統和風控系統的連接完善使得公司固定收益投資有了充分的安全保障,投資風險可控程度也大幅增加。

              不過,解決信用研究的廣度問題只是自下而上研究的第一步,如何解決研究的深度問題是后續建設固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顧偉指出,自下而上需要處理大量的信息,全市場有數千家發行主體,品類也越來越多,要解決深度問題首先需要聚焦,聚焦到核心主體和品種上,其次充分的人員投入解決人均覆蓋面過大的問題,最后自下而上研究工作類似于制造業流水線工作,對精密程度和效率要求都很高,屬于枯燥但須細心的勞動密集型工作,因此,必須要建立起科學的研究方法、極強的研究紀律,和高效的研究流程同時輔以量化系統平臺才能達成目標。

              顧偉告訴記者,在中歐基金的固定收益投資中,個券在最終進入基金經理投資組合之前,要先闖過三關:第一、全市場債券的初步甄選,通過中歐的內部研究,結合外部資源,以及量化系統進行篩選;第二、從基本面分析角度,甄選出可供投資的個券,這其中,不僅要識別關鍵因素、建立信評模型,還要實地調研訪談、完善模型及判斷,甚至做好極端情景測試;第三、對于甄選出的約60%的個券,投研部門要進行深度討論,通過宏觀經濟判斷、貨幣政策判斷和行業配置判斷三方面,自上而下地形成投資組合。

              埋下一顆“種子”

              入職中歐約三年時間里,顧偉的成績可圈可點:固定收益資產管理規模增至2000余億元;多個固收策略組“精品”不斷;整體業績連續三年保持在行業前1/6……

              中歐基金堪稱頂尖的固收投資團隊也令外界羨慕:核心成員平均14年的從業經驗,來自保險資管、銀行、基金、券商、評級機構等多元化的背景,以及多次摘得金牛獎、晨星、銀河等五星評級。此外,中歐基金的信用研究團隊中,有10余名專職信用研究員,其中核心成員都有10年以上的經驗,經歷過多個信用周期,有大量復雜案例的經驗,財務風險識別能力很強。

              但顧偉卻要說,過去三年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未來埋下一顆“種子”。

              “固定收益市場的業態已發生了變化。我們能感覺到,客戶對于長期穩定可持續的收益需求變得更為急迫。”顧偉說,“所以,中歐基金的固收團隊不斷強化‘精品’意識,以扎實深入的研究為驅動,鍛造各種最優的‘零件’,同時整合全公司的精品零件,發揮資產配置優勢,為每個客戶提供最優的多策略方案,不斷提升投資者長期盈利體驗。”

              (手記)資產配置提升投資者盈利體驗

              在與顧偉的交流中,可以看出他對大類資產配置的研究和思考,并希望給持有人帶來優質的長期盈利體驗。他發現,用戶需要的并非一味地高收益,而是風險調整后的持續收益。研究發現,風險和收益應該是匹配的,A股市場長期來看并非收益率不高,而是風險收益的“性價比”比較差,市場波動較大。

              資產配置就可以優化投資者盈利體驗。顧偉分析,資產配置是做一個多類資產的組合,這個組合的目標并非實現收益率最大化,而是要爭取性價比最高,提高風險收益比。“簡單來說,就是你每多冒一分錢的風險,就應該多獲得一分錢的收益,收益和風險應該是相平衡的。如果,能夠通過多類資產的配置,你多冒一分錢的風險,獲得了兩分錢的收益,那就提高了投資組合的風險收益比。”

              過去20年,A股年化收益率不到8%,但是對應的波動率超過了20%,這也是為什么許多投資者認為A股盈利體驗不好。那么,大類資產配置是如何做到的呢?顧偉認為,大類資產配置的核心是低相關性。在多資產組合中,并非持有的資產越多越好,而是要確保資產之間的低相關性。可以加入債券、商品期貨、甚至衍生品,通過增加負相關或者零相關的資產,將大類資產配置的波動率大幅降低。

              中歐基金固定收益團隊有一大優勢就是擅長資產配置。中歐單獨設立的資產配置策略組,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就為客戶優化盈利體驗,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挖掘超額收益。以中歐養老2035為例,這個產品基于用戶年齡――退休日期,根據下滑曲線進行自動的大類資產配置調整。持有人年輕的時候風險偏好高一些,股票配置的權重就會高,相反年齡大的時候債券配置的權重就大一些。目前,去年10月成立的中歐養老2035基金已經取得了大約10%的收益率,而且對應比較低的波動率。

            (責任編輯:任剛 HF008)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