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play 企業家夜讀 | 譚文清:擁巨富而死者,恥辱
導讀:2018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全新推出《企業家夜讀》,這是一檔面對企業家群體及關心關注這個群體朋友們的閱讀朗讀節目。每周日晚九點,我們都會相聚在電波里。今天做客《企業家夜讀》的,是以諾教育董事長譚文清。
譚文清,浙江大學工程機械學士、管理工程碩士,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叮諾科技、以諾教育創始人兼董事長,愛康國賓聯合創始人。浙大畢業后留校任教,后轉身金融業拼搏二十多年,投資的愛康國賓,泰和誠醫療、我武生物等9家公司成功上市。2013年創辦“以諾教育”,2017年創辦“叮當問財”,他希望通過視頻、音頻、人工智能等互聯網手段,建立一個公益性質的平臺,向更多的人普及財富知識,創造財富價值。
《財富的福音》
——安德魯·卡內基(美)
在經濟力量的自由作用下,那些擁有經營才能的人,必定會迅速獲得,遠遠超過其自身正常消費的大量收入,這是一個規律,對人類也是有益的。
只有三種方式可以處理剩余財富,第一種,是留給家族后代,第二種是遺贈給公共事業,最后一種是由財富所有人,在有生之年妥善處理。
第一種方式最不明智,遺產絕不是孩子們的福利,而家庭的榮譽,才是激勵他們有所作為的福音。
第二種處理剩余財富的方式,即去世時將財產留作公共用途,但在很多情況下,這些遺產的使用只是成了他的荒唐行為的紀念物。花錢與賺錢一樣,需要高超的才能,唯有運用得當,財富才能真正對社會有益。
最后只剩下一種處置巨額財富的方式,其實這是富人不可推卸的責任,為社會樹立一種簡樸的,不事張揚的人生樣板,并當仁不讓的承擔起財富的管理職責,依據自己的判斷將錢財,用于對社會最有益的事業。
阻滯人類進步的重大障礙之一,就是濫施布施,慈善捐助的首要原則應該是幫助那些奮力自救的人一臂之力。
身前有時間理財,卻在身后留下巨額財富的人,將沒人哭泣,沒人尊重,沒人懷念!不論他帶不走的那些錢財,最終被作何用處,公眾對這種人的結論將會是“擁巨富而死者,恥辱!”以我之見,這就是有一天能夠解決貧富差距問題,關于財富的真正福音,而且會讓地上和平善在人間。
花錢和賺錢一樣要有智慧
在今年的春節前,我一個多年的朋友,他說文清我推薦你看一本書,就叫《財富的福音》。
這本書里面有一個簡單的卡耐基的自傳,他的確是出身貧寒,全家移民到匹茲堡,卡耐基覺得必須要學點本事,就找到了一個新興的行業——去鐵路上學發報。他自己勤學苦練,發報技術特別好,得到局長的賞識,開啟了全新的一個人生。在創業過程中其實遇到很多挫折,但是每一次遇到挫折的時候,他起的那個念頭不是怨天尤人,說怎么老天對我這么不公平,而是怎么樣通過這樣一個挫折、逆境去獲得轉折。
大家熟知的,他是一個鋼鐵大王,當時是美國的首富,他80多歲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把4.8億的財富,其中3.6億全部都捐出去了。最了不起的是他不僅寫了這本《財富的福音》,他自己在余下的生命歲月中,一直在實踐他的“財富的福音”。
我覺得這本書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兩個方向。第一個就是財富的傳承。咱們中國人一直是重孝道,同時也重這個家族傳承,都是把這個錢留給咱們的孩子,這是我們多年的一個傳統。在這本書里面看到,歐洲也是這樣,其實這是人性。因此卡耐基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個事實,把大量的財富留給子女是最愚蠢的一種方式。當你把財富留給孩子的時候,孩子他一出生,他就沒有一個奮斗的目標,就只剩下人生的痛苦的另外一極,就是“無聊”。“無聊”一定會讓他盡快地就揮霍,然后就是浪蕩玩票,然后最后就走上一個窮困潦倒,是非常悲慘的一個結局。
第二個我印象特別深的,如果你一堆財富傳給子女不是最好的方式,還有一種就是一直留著,他有一句話叫做“擁巨富而死者,恥辱!”當你死的時候你有一堆的錢,沒有把它派上用場,這是一種恥辱,為什么呢?他說,花錢和賺錢一樣是需要有智慧,你之所以能夠把錢賺到,其實你是具備這樣的一個能力和才華,那你責無旁貸地要在生前就把這個錢花好,為這個社會、為子孫后代去造福。
閱讀陪我度過人生的至暗時刻
我看書大概是有三種類型。一種是功利型,就是需要啥就看啥。比如說我從去年開始,我準備做“叮當問財”,想培養一個人工智能理財小管家,我為了這次創業,需要惡補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學習這些東西,我兩個月時間差不多看了60本書,平均一天兩本,有的書看得很快的,但是我覺得是也非常有用。
還有一種是陪伴一生的,可能這本書你拿起來讀一會,你很難一口氣讀完。比如說我在復旦的哲學教授他推薦我去看《人類思想史》,包括《從火到弗洛伊德》,從最早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到中國這些各個年代的先哲們他們的這些思想。我相信2000多年前這些人是不認識的,那時候幾個大陸之間是沒有交流的,但居然他們都想到了同樣的問題,用不同的方式表達了類似的一些發現和那些人類智慧的閃光點。這些書我覺得一輩子都要讀,而且往往是遇到問題了,有痛苦了,回來以后自己在燈下讀一段能夠滋養你自己的文字,真的能找到智慧,找到人生的啟迪,我覺得是最好的一個禮物。
第三個層面,讀一些有趣的特別值得讀的一些小說,包括一些經典的名著,它經歷了人類歷史長河的磨礪。比如說《基督山伯爵》,第一次讀是在大學的時候,那時候看得特別快,都是通宵,很快就把這本書讀完。當了父母了以后,為了激勵我兒子,后來我就帶著他一起去看《基督山伯爵》。如果你喜歡一個作家,可以順著這個作家你把他作品再讀一遍。比如說我是去年讀了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他的文筆太棒了,所以我就把毛姆后來的《人性的枷鎖》再讀一遍。
對我人生,我覺得最珍貴的一個禮物就是弗蘭克的那本書,叫做《尋找生命的意義》。當時是納粹的奧斯維辛集中營里邊,他們整個全家都沒有了,弗蘭克他唯一幸存的。他說納粹可以折磨我、威脅我,甚至隨時剝奪我的生命,但是他沒法剝奪我的思想的自由,我還是可以用我的腦子去寫書、去看書、去聽音樂。當時我剛好是人生的一個低點,是我的至暗時刻吧。看到這本書,它真正點醒我的,就是當你去面臨生命中無法逃避的痛苦的時候,你必須要去經歷這種痛苦,它本身就是你生命的一個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會碰到問題,這個時候你就說這是我該面對的,這就是我要去經歷的,它就是我的生命意義,你可能就能解脫出來。
當你的心和腦合一的時候,你的智慧一定會把你帶到對你最有滋養、最有價值的一個書上。不管這個書是哲學還是文學,它一定是能夠滋養你。
讓財富知識普惠更多人
我從愛康國賓去了東方富海,在投資機構做了幾年合伙人我就退休了,休息了半年發覺還得做事,當時第一選擇就是做教育,真的是源自于家庭的影響。我們家是三代當老師的,我爺爺是當校長,我父親從復旦畢業一直當老師,我和我妹妹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都是老師,當老師給我留下一個很深的人生的印記。
我是學理工的,我們從小到大處理人生的挫折、情緒上的問題,沒有人教過,也沒有人來幫你,只能自己一個人默默地去舔傷口。后來我們以諾教育除了給學員做實業到金融投資的轉型、投資理財的課程以外,我們還有非常多的類似心靈成長的一些課程,它運用了很多管理學、心理學,還有一些行為科學、認知心理學的東西。它讓我們更加有洞察力,更能夠知道自己處在什么樣的一個狀態,讓我們有勇氣去面對事業上的挑戰。
我們有個沙漠行走的公益項目,叫做“大漠心征途”。很多人走過沙漠,但是沒走過三天,真要走三天沙漠,你才知道什么叫無可奈何,什么叫筋疲力盡。尤其爬那個沙山的時候,上去一步下來兩步,因為沙子是流動的,慢慢地去讓你精疲力盡,特別考驗你的意志。
不是說有錢人或者是企業家,只有他們才需要,是每個人都需要,哪怕你只是一個剛剛工作的小白,我們也希望用公益的方式能夠讓更多的人走進來。以諾那種小班制的、深度的這種教育方式成本很高,后來我從去年開始做叮當問財,就是想把這么多好東西,變成是視頻、音頻,用一種很便宜的,或者干脆就是免費的方式,能夠給更多的人帶來價值。
我們做教育的人,最重要的絕對不是學員的數量、學費的收入,而是每一次課堂結束的時候,學員在離開你的時候,眼睛里邊閃亮的東西,那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濫施布施還不如把錢扔進大海
錢本身是中性的,而錢背后的這個人決定錢的屬性。我對財富的理解:第一它是一種能力,因為你努力了,去辦了一個企業,有機會獲取財富;第二個還是有運氣,我們這一代人真的是要感恩的;第三個是,財富對你來講意味著一種責任。
一百二十九年前的卡耐基,用他自己的人生財富,用他自己的生命智慧,響亮地喊出了一句口號——“擁巨富而死者,恥辱!”因為他自己也絕對是這樣做的,在他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散盡億萬家產,把他的錢全部捐出去了,但是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在懷念他。
改革開放40年,財富在一代人手中有了很大的積累。那么我們真的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怎么去花好這個錢?掌管財富的這些高凈值的人群,他們責無旁貸,他們要學習卡耐基的智慧,運用他們在企業管理、投資的才華和智慧,能夠更有效地去做公益、做慈善,而不只是大筆一揮,把這個錢捐出去了。賺錢靠能力、靠運氣,花錢絕對是靠智慧,我們希望能夠影響到這些掌管巨額財富的人,在這樣的一個時代的背景下,減少貧富的差距。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觀點,如果你是濫施布施,就你有錢了以后就到處就撒錢,那還不如把這個錢扔進大海里。還有一種公益,只要你認認真真地做工作,我就一直給你工資,那種工作的人,他找到了一種尊嚴感,找到一種被社會需要的價值感,他們的人生就越來越幸福。我覺得這個是非常有智慧。
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了,很多人在這個偉大的時代中積累了財富,但現在就面臨著怎么樣把這個財富運用得當的一個問題。
公益慈善絕對是從身邊開始做起,不是說非要花錢去捐款才叫公益慈善。你看到你一個同事今天心情不好,特別需要幫助,包括你的同學考試沒考好,你過去拍下肩膀,“走,我們就玩球去”,舉手之勞,那就是一個偉大的公益慈善的種子。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