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企業家夜讀|任匯川:變是唯一不變的事情

            2019-09-09 14:04:09     來源:央廣網     作者: 央廣網

            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任匯川:變是唯一不變的事情-企業家夜讀play 任匯川:變是唯一不變的事情-企業家夜讀

            向前 向后

              企業家夜讀|任匯川:變是唯一不變的事情

              導讀:2018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全新推出《企業家夜讀》,這是一檔面對企業家群體及關心關注這個群體朋友們的閱讀朗讀節目。每周日晚九點,我們都會相聚在電波里。本期做客《企業家夜讀》的,是中國平安集團總經理任匯川。

              任匯川,中國平安集團總經理,獲北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2年加入中國平安集團,是平安迄今最年輕的本土高層管理人員,也是該集團年輕管理團隊的典范之一,曾任中國平安總經理助理兼財務總監、平安產險董事長兼CEO等職務。從2011年起,出任中國平安集團總經理。

              青春不是年華,而是一種心態;不是玫瑰般的臉龐,紅潤的嘴唇和敏捷的雙腿,而是堅韌的意志,豐富的想象力,以及無窮的激情;青春是生命深處的一股清泉。

              青春意味著勇氣多于怯懦,青春意味著喜歡冒險而討厭安逸。擁有此種品質的人之中,六十歲的老人往往多于二十歲的年輕人。沒有人只因年齡的增長而年老,人們往往因放棄理想而年老。

              歲月可使肌膚長滿皺紋,但放棄激情可使心靈布滿灰塵。焦慮,疑惑,猜疑,恐懼和沮喪都會挫傷心靈,磨損意志。

              不管是白發老人還是青春少年,每個人的心里皆有其喜歡之新奇事物,對星星和類似星星的東西皆有好奇之心,敢于挑戰,對未知事物的孩子般的渴求之心,樂于享受生活帶來的樂趣。

              我們因充滿信心而變得年輕;因心存疑慮而變得年老;因自信而年輕,因心存恐懼而年老,因充滿希望而年輕,因滿懷沮喪而年老。

              人人心里都有一座無線電臺,只要接受到來自地球,人類和宇宙的美好,希望,勇氣,莊嚴及力量,就會變得年輕。

              當心靈的天線倒下,心如大雪般的悲觀,如冰塊般的憤世嫉俗,那時,惟有那時我們將真正老去。

              塞繆爾·厄爾曼 《青春》

              青春更是一種心理狀態

              我以前聽有人講一句話——“我們要優雅地老去”,這話里邊其實有妥協,覺得自己不得不老。從生理上講人肯定是要變老,但從一個人的精神狀態來說,不一定非要暗示自己。我們也確實看到很多這種榜樣,他不是不服老,而是在保持甚至在發展自己年輕的心態。

              很多人覺得跟比自己年輕10歲、20歲的人沒辦法對話了,對這個時代最前沿最流行的一些技術、社會風格、文化,好像已經接受不了了。但我們知道其實自己曾經也年輕過,如果反思下來,每個人都應該保持不斷吸納新東西的狀態。所以這篇文章里邊有很多話我是很認同的。

              他說“青春”其實不僅僅指的是身體上的一些指征,更多的是一種心理狀態,包括保持好奇心,丟棄負面的恐懼、疑慮,依然保持一種勇氣,贊賞、迎接、吸納的狀態。

              平安到今年正好30歲,我在平安干了26年,確實看它從小到大。30歲對一個人來講還算年輕,但大部分企業容易進入耄耋之年。所以我們企業內部也討論過很多次——我們是不是已經功成名就了?要不要再去開疆拓土?敢不敢再去建立一些新的領域?

              平安三十年,我們把它分成三個臺階——以前是保險;然后是綜合金融;第三個十年是金融加生態。再往后我覺得平安要保持的是做百年老店、不斷創新、不能滿足于現狀、安享日子的心態。

              其實對個人來講也是這樣,當你到了接近50歲的時候就考慮所謂人生下半場,往往在這時候人容易陷入自己的舒適區,過去20年的工作經歷帶來的慣性,很難再去突破和改變。如果總帶著想有些人生轉折點,總帶著要去改變的心態去做的話,你看事物角度是不一樣的。

              跨界的讀書會

              我中學是在西安交大附中度過的,后來改名叫西安市八十三中。中學是讓我對這個世界的一些常識通識和基本原理,從數學到物理,到歷史到地理,有一個很好的基本理念和思維結構。第一堂歷史課,我記得老師眼望窗外就開始講幼發拉底河、底格里斯河,類似這樣的記憶特別深刻。

              中學階段,我比較喜歡看科幻類的書。我一直對自然科學比較感興趣,比如像霍金的幾本書,《時間簡史》我很喜歡看,他的思維擴展到整個宇宙,無限寬廣。但是高中的時候沒看到霍金的書,那時看的更多的是一些最基礎的物理書。這種對于自然界規律的揭示比較容易打動我,當揭示一個真理的時候會覺得豁然開朗。

              我那時候上學相對早一點,16歲生日是大學里過的,后來自己選了計算機及信息科學專業。我們那時候學的語言是非常初級的Basic、Pascal,包括畢業設計都是用單板機去做的。大學時我還擔任過學校里蘆笛詩社的社長,蘆笛詩社就是征集大家的一些詩作,然后通過油印機去印一些小報出來。我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蠟版,蠟版的板是那種粗糙不平的鐵板,蠟紙用鐵筆刻完之后,如果刻錯了還能用煙頭把蠟燙化了,磨平了再刻。

              我那時候還喜歡寫,有的時候看到秋天落葉,看到冬天昏黃燈光下的雪花都會寫幾句,我們那個年代大家業余生活流行的一個是下棋,第二個就是寫寫東西。

              古人說讀書的“三上”,馬上、枕上、廁上。其實我很慚愧,現在看書真是比以前少了。我現在就幾類:一個是會聽書,我跑步的時候,聽上一本跑半個小時;另外幾個讀書場景,一個是在飛機上,這還是我常用的讀書方法,第二個是在臨睡之前,我枕頭一直會有幾本橋牌書,看看橋牌案例,動腦筋就特別容易睡著。

              2012年,我們幾個朋友成立了一個“425讀書會”,425用的是朋友家的房間門牌號。當時是覺得大家都特別忙,讀整本書的時間確實有限,就約定好了一人讀一本書。有些我們自己不會選擇的書,因為他喜歡就會拿過來講,我們再問一些問題。現在我們已經差不多有三十來個人了,有企業家、學者、藝術家,這個特別好。我們作為一個的企業高管,平常接觸的客戶、同事、朋友更多是金融經濟這個領域的,所以我覺得有所跨界。

              這有幾個好處,一是省得你去讀了,第二這種跨界的交流信息還是比較多的,第三是治懶,說好了下周日我們再聚一次,大家都來了,你必須得來,而且別人講完之后,你要分享你的體會是什么。

              跟著平安一路奔跑

              199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一個同學的同學剛剛加入平安,跟我說這公司特別好,你可以去看一下,我當時完全是抱著去看一看的心態到了深圳。

              去了之后,總公司、分公司兩道面試,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深圳分公司業務管理部,當時公司架構特別簡單,另外兩個部門就是財務部和辦公室,所以我們部門所有業務全管。那時候有統計、有核保和理賠、有再保險、有電腦的部分,我還扛過五寸軟盤、三寸軟盤到各分支機構去幫他們裝系統,整個部門就七八個人。而且那時候平安還有規矩,不管是前線后線,不管是領導還是普通員工,進公司之后半年之內得交出60萬保費出來,才能轉正。

              我以前講到說平安帶我一路奔跑,確實感覺是一直跟著公司在成長。我走過公司每一個層級,從一個試用員工開始干,崗位跨度也比較多,做過車險部、集團戰略發展改革中心、又外行管內行地去做過財務總監搞了三年多。那三年多對我鍛煉是非常大的,第一在總公司看到所有的宏觀事業,看得很開闊;第二從一個業務干部變成要去學財務,經歷過兩次上市、一次重大的資產兼并收購——2004年6月24日在H股上市,2006年收購了深圳商業銀行,2007年3月1日我們在A股上市,資本市場這些工作都經歷過。那段上市的時候真的是沒日沒夜,在辦公室里邊反正有干糧、有餅干,工作強度留下很深的印象。

              很多人也問我,你在公司工作這么長時間不悶嗎?最關鍵的還是公司每天在改變,平安跟發展潮流、技術創新以及中國經濟發展都扣得非常緊密。比如最近幾年時間我們看投資多一些,看PE也看VC,有很多新興創業企業、互聯網企業、包括醫藥創新企業。看到這些年輕人創業,看到這個業態背后帶來中國老百姓生活方式的改變,總是充滿新鮮感。

              在平安,我覺得真正最好的稱號,不是我是某某部門總經理,而是我是個平安人。像在集團總經理這位置上確實承擔著比較大的責任。首先去做一個有預見性的戰略很重要;第二是組織資源,找對人、做好組織架構;第三是落實和執行。平安在這三段里邊,落實執行是特別關鍵的,我們內部有一句話——二流的戰略加一流的執行,也好于一流戰略加二流的執行。

              不利用好科技就會被科技顛覆

              平安現在業務就兩大類——金融和科技。金融里邊是傳統的老三樣:保險、銀行和投資。科技我們是有三個目的:第一個就是用現代的科技去提升金融的服務能力;第二個是用科技去營造一些新的生態;第三個是用我們的生態和科技再去轉化為金融服務。

              為什么會這樣做?其實過去的金融服務高高在上,都躲在后面,有些是在銀行柜臺的里,有些是在電話的那一頭,這些金融產品和我們生活之間是割裂的。比如你要買房子,然后需要買保險,這是兩件事要分兩次去辦。但是現在互聯網場景已經深入到最前端了,它甚至會整合一些服務,我們非常希望能夠把金融嵌到前面的場景里。

              所以平安現在場景瞄準五大方向——金融服務場景、醫療健康生活場景、有關住房方面的場景、有關車的場景、以及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有很多領域,但一個城市的數據無非兩類:一類是物的,比如建筑物;第二類是人的。這些信息又相互關聯,因為人在建筑物里邊。所以智慧城市首先要有一個大數據平臺能夠打通,第二智慧城市要有一個對數據的深度分析以及智能的應用。

              比如說智慧交通。像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基本上有30-40%的私家車是在平安買的保險,他車的信息、人的信息我們都掌握。我們當時為了提高理賠的速度做了一些特別的事,就是車主碰撞之后,不用等查勘員到現場,你用手機拍完照片。因為我們后臺有幾千萬個理賠賠案的數據,通過人工智能去讀片,然后什么樣的碰撞照片對應什么樣的損失和賠款金額,已經建立起一套模型出來了。這樣客戶就可以通過手機拍照簡單實現了理賠。

              再比如說交通事故快速挪開系統,我們這個系統讓深圳市交通事故車輛離開現場的時間平均每個案子減少了78%。

              我們經常講,現在不去做創新,兩年三年之內沒問題,但五年之后你可能就輸掉了,像這輪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沖擊就是這樣的。我們現在看到這些互聯網的巨頭公司,對金融已經產生了沖擊,老百姓覺得人家的服務就是簡單,這些如果你看不到就可能會被淘汰。

              平安做科技底層的研發,其實大舉投入都已經將近十年了,因為這一輪科技對于現在這個社會和現代的商業形態的沖擊,是個線性加速的過程,所以要么你就利用好科技,要么就是被科技所顛覆。

              世界和中國的變化都太快了,我們無法去預測未來一定在哪個方面進行創新,不見得能看到未來可能有哪些趨勢和變化,但現在一定要有這種心態——變是唯一不變的事情!

            ?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