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加載中,請稍候...
play 企業家夜讀|胡葆森: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因為堅持下來的人不多
2018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全新推出《企業家夜讀》,這是一檔面對企業家群體及關心關注這個群體朋友們的閱讀朗讀節目。每周日晚九點,我們都會相聚在電波里。本期做客《企業家夜讀》的,是建業集團董事長胡葆森。
胡葆森,建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理事。1979年從鄭州大學畢業后進入中國紡織進出口公司河南分公司;1982年7月被派往香港工作,1992年起,籌建河南建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并擔任董事長;1994創辦河南建業足球俱樂部。2017年被評為“中國房地產界25年榮譽殿堂功勛人物”。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發生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國的這場社會變革之于我們這個民族、乃至于整個人類的積極意義,放眼當下也許并不能全部展現,但它注定是歷史性的,是不可替代的。作為這場變革全程的親歷者、見證者、參與者、受益者,撫今追昔,感慨良多,回望時代,鞠躬深謝。
1979年,我走出校門即于改革開放元年投身于對外開放的前沿,作為英語專業的畢業生開始了自己的國際貿易生涯,順天時而為,步入商海。
1982年,我被派往香港工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我造訪了六十多個國家的近二百個世界名城,開闊了視野,對東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文明有了初步的觀察與思考。
1992年,迎著小平南巡的春風,我返回家鄉河南,創辦了建業地產。借著城鎮化的東風,扎根河南26年,踐行著一個建設者的宏愿。
這個時代讓我們認識到,除政治家,科學理論家外,企業家也是社會進步的主導力量,他們決定著資源的價值和各種社會資源最終的配置結果。使命感、責任感、創新、不斷超越,是企業家奉獻給社會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感謝這個時代,它讓我們從中外先哲們的智慧中,從國家四十年巨變的過程中,不斷地認識著、探索著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和人類社會進步的規律,將對天性、人性的認識運用到對企業經營發展規律的探求中,懂得了商道即人道——你在多長時期內和多大范圍內贏取了民心,決定著你的成功的程度。
成功的路上并不擁擠,因為堅持下來的人不多。只要你能經得起誘惑,受得了挫折,忍得住委屈,耐得住時間,守得住方向,則無事不成。我會堅守在中原這塊古老而又充滿生機的土地上,遙望著朋友們的繁華似錦,一路相伴,行穩致遠。
胡葆森 致改革開放四十年的一封信——《偱道追光? 感恩時代》
感恩改革開放四十年
對于我來講,1979年大學一畢業,就趕上了改革開放,所以這40年我是經歷了幾乎是整個過程。這篇文章在今年年初,我自己寫給改革開放40年的一封信。其實這封信并不是一蹴而就,從接到約請差不多有兩個月時間,腦子里一直在想,究竟寫一篇什么東西來表達一下自己的心情。其實還是推翻了很多想法,真正到動筆的時候,有一個特別突出的感受——就是感恩。一開始不知道要寫多少個感謝,寫了一謝、二謝,結果一直寫了十謝。
我們經常講,成功的三個要素——天時、地利、人和,天時還是排在第一位的。這個過程你也付出了,但是這在這個過程中不是主導作用,主導作用還是社會在進步。因為世界整體上處在一個和平的環境,中國加入了WTO,中國城鎮化不斷加速。這種社會的進步,放大了你的經營成果和財富的價值。實際就是一個循道而為的過程,就是一個追光的過程。在題目里已經把想表達的一個中心思想都表達出來了——“循道追光,感恩時代”。
1982年我在香港,1983年開始滿世界地跑,走了幾十個國家,那時候我西裝穿得稍微新一點,別人就以為我是日本人或者韓國人,沒有人想我是大陸人。那時候人們看待大陸人的眼光跟30年之后的現在看,天翻地覆,不可同日而語。
我覺得一個人有很多東西是可以選擇的,但是有兩點是不能選擇的:一個是你的出身;一個是民族的歷史。你是中國人,那你中華民族的歷史,這是不能選擇的,這個東西在你身上打下的烙印是去不掉的。
時刻保持對文化的敬畏之心
回憶起來我接觸的第一本國學經典,大概是上高中了時看到了一個手抄本——《朱子治家格言》——“勿營華屋,勿謀良田”、“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那時候很多事情也是似懂非懂,但是就覺得講得非常有道理,有一些當時還是不能完全理解,又沒法去問老師,只能自己比較淺顯地去讀、去記下來一些東西。當然現在再讀,已經能夠懂它講的這種深刻的道理了。
我是1982年被派到香港去工作,去的第一年,有很多業余時間在工作之余去逛書店。當時有三本書比較風行——《三國演義》、《孫子兵法》、《菜根譚》。《菜根譚》這本書實際上是明代的時候,洪應明先生把明代之前國學精粹里流傳的很多名言、警句、格言匯集成冊,叫《菜根譚》。好像是351句,補遺大概也是有100多句,加在一起就500多句。這本書伴隨著我有30個年頭了。我為什么就喜歡讀這一類的書呢?畢業之后,沒有大量的時間去閱讀,自己國學底子也不夠厚,讀原著還是非常吃力的。所以我就基本上喜歡讀這一類的書,別人幫你篩選了一些真理給你匯集成冊。
我在香港逛書店,看到一本書《中國文化常識》,那里邊的東西,我大概知道不到30%,就是說70%以上的那些常識我都不知道,這就加劇了我的這種危機感和恐懼感。我們這一代人失去的時間太多了,應該學的知識而沒有學到的太多了。這幾本書,一直到現在、30年來還在我身邊,沒事的時候要翻一翻。一是確實要補充一些知識,二是更重要的它要提醒你,要對這種文化要有敬畏之心。
這么多年,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讀書的一點心得,從擴充自己知識的角度,讀的書越多越好;但是從我們做事業、甚至做人的這個角度,其實不需要讀太多書。兩千多年前孔子、老子把這個道理早就給你講明白了,比如天道酬勤,比如厚德載物,就四個字,有多少人明白這句話的分量和價值?又有多少人在明白之后,是按這樣的一個指引去做?去不斷地去提升自己的修為的?而這些修為又在你的行為中結出了多少果實?
實際上近十幾年來,我有一個感覺,我一直在讀一本“無字書”——就是這個社會進步過程中的眼前發生的、聽到的、看到的所有的事情。我讀的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七個字——“古、今、中、外、天、地、人”。能把這七個字,這本大書讀出一個皮毛,足以讓你把眼前的這些事干好。
二十四年沒有換贊助商的足球俱樂部
好多全國知道我的人,可能一多半是從足球。在1994年5月份,全國其他23支足球隊都已經找到贊助商,就剩了河南這一個隊還沒找到贊助商。當時河南的媒體披露這個消息,就引起社會廣泛的議論。我當時也是憑一時之勇,不知深淺,就一頭扎到這件事里邊。這么多年從經濟上面來說,直接投入大概幾十個億,我從來也沒算這個賬。球迷都知道,老胡這20多年支持河南足球肯定不是為了賣房子。球迷和我們買房子的業主重疊率是以千位數來計算的,連1%都沒有。我覺得這件事更多的還是情懷,還是一種責任。
其實你就是兩種選擇,一種是堅持下去,一種是就地解散。首先你就想能不能就地解散?如果不能的話,那你就只剩了一條路,那就是堅持下去。成績跟投入雖然沒有直接的關系,投入未必就成績一定會好,但是不投入,成績一定不會好。
其實在做足球的過程中,我從1994年堅持下來,在我心里邊一直自己在默默地重復的一句話,就是讀《菜根譚》的時候記住的這句話——“我果為洪爐大冶,何患頑金鈍鐵之不能陶熔;我果為巨海長江,何患橫流污瀆之不能容納。”你假如是洪爐大冶,是煉鋼的一個大洪爐,那頑金鈍鐵扔進去就化為灰燼了;如果你的胸懷像巨海像長江一樣,小河、污水往里排,瞬間都給它容納了。所以關鍵看你自己,能不能朝著那個洪爐大冶那個方向去修煉,能不能把你的胸懷,把你的忍受力像巨海長江一樣去修煉,我就把足球作為自己意志品質修煉的一個試金石。你可以想象這24年,所有的球迷在這個過程里經歷了多少委屈、淚水、汗水……經歷太多了!《菜根譚》里還有一句話就是——“人生嚼得菜根香,則百事可為”。菜根肯定都是苦的,但你能把這個菜根都嚼著是香的,那你則百事可為,沒有你干不成的事兒,所以這就是實際上是你一個修煉的過程。
我對人性的觀察和思考,我覺得一個人從規律上來講,大家的智商、體能、精力都差不太多,一般的人可能一生就只能干好一兩件事情。所以就覺得你還是先審視自己,你自己想干的事,那是你的一個愿景,還要先看看自己能干多少,脫離了你自己能力的現實,力小而任重,智小而謀大,這都不行。
讓中原文化走向世界
我自詡為一個“樸素的狹隘的河南主義者”,所以2004年,我們大踏步地開始執行我的省域化戰略,加快了向河南地級市的下沉。我既然不出河南,我就要盡快地把這地盤要擴大,我們2008年完成了在18個地級市的布局,然后從2010年開始又開始進入縣級城市。到現在,等到其他的企業大舉進入的時候,我在河南省、市、縣完成了差不多六七十個城市的布局,三級市場框架就已經形成了。
我們這個企業在中國房地產行業里比較典型的價值觀導向的。我們要根植中原,造福百姓,怎么造福?就是讓他生活得越來越好。2002年開始走出鄭州,向其他地級市下沉的時候,我就提出一個口號——“讓河南人民都住上好房子”。2015年之后,隨著我們能力的提升,我們把這個使命也提升了,把“住上好房子”改成了“過上好生活”,這三個字的改動,實際上是企業能力的一個升級,另外也是一個使命的升級。從2015年開始戰略轉型,就提出來要做“建業+”。加什么?加文化、加旅游、加酒店、加商業、加農業,后邊加了12個板塊。
就因為你對老百姓有這樣一個愛心,所以你才愿意加,你才愿意把房子蓋到農村,才愿意把一個五星酒店蓋到一個鎮上,才愿意從全省的幾十個城市把這200多種小吃找來,把它保護起來,把它傳承下去。
任何不同文化的傳承都需要載體,通過書籍、通過建筑,通過音樂、戲曲、雜技、食品、服裝等等。我們說起中原文化都知道它博大精深,一部中原史,半部中國史,我們就想能夠選一個點去傳承。比如像美食,我們現在做的比較出名的建業大食堂,河南有108個縣,每個縣肯定都有自己的小吃,這個找的過程實際就是挖掘的過程。你找來之后怎么辦呢?把它保護起來!有一個做高爐燒餅的人,他的兒子、孫子原來都已經不干這一行了,他一不干,他兒子也不干,這事不就失傳了嗎?文化怎么傳承?反過來我們就看到了這樣一個趨勢,我們把它挖掘并且保護起來,幫他開店傳承下去,其實也不是純公益,因為不市場化,它沒有就沒有造血能力。而且它確實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健康娛樂是有關系的,所以它就有巨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有些需要注入一些經營的元素、管理的元素、資本的元素,我們實際上是注入這些東西,把這些元素和傳統文化結合起來,等于完成了傳承和光大。
房子我不出河南,但中原文化我還是助推它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大概在2011年,我個人設立了河南本源人文公益基金,它的公益指向就是做人文教育,所以這個主題項目就是社區書院,現在已經建成了三個,正在建的或者計劃中的未來一兩年大概有十個。我的目標是在我的有生之年,能開到一百個。我當時做這塊兒才知道,全國真正有專業的兒童圖書館的城市也不是很多,河南省少兒圖書館原來有人捐助,后來可能出了點問題吧,那個項目就擱淺了。當時這個本源人文公益基金會成立之后,剛好也知道了這件事情,我就把那件事情撿起來了。這是應該說在中國為數不多的專業的少兒圖書館。
社區書院主要面對的是孩子,我記得好像2013年的冬天,是那個書院開的第二年的冬天,有一天下雪,我想去看看這個書院是個什么樣的狀態。去了之后看見外邊飄著雪花,在書院里,這些老人或者父母陪孩子在讀書,當時我就覺得這個項目選的還是正確的。
我給自己定了一個時限,建業30周年之后,我會從企業的經營中越來越多地解脫出來,有更多的時間投入這項公益事業。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