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一心為群眾,他帶著兒子駐村扶貧

            2019-09-06 10:23:51     來源:北青網

            周德福帶著兒子去扶貧。

            走進天水市張家川縣劉堡鎮,提起省委政法委派往小灣村掛職的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周德福時,鎮村干部和當地群眾無不交口稱贊,這名省城蘭州來的扶貧干部帶著兒子駐村扶貧,讓廣大貧困戶看到了脫貧希望和光明出路。

            緊盯脫貧目標,為群眾辦實事

            38歲的周德福2013年從部隊轉業至省委政法委工作。2018年6月,被委派到小灣村掛職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他也將原來在部隊的優良作風帶到了幫扶村。

            小灣村屬于純回族村,貧困戶41戶197人。周德福初到小灣村發現存在黨支部生活不規范、規章制度不落實等問題,就依據《黨章》等規定要求,帶領村委班子逐項排查問題,逐一整改落實。要求黨員遇到困難和問題時必須沖在前面,領扶貧慰問品時往后站。黨組織作用很快顯現。

            脫貧攻堅需要“真槍實彈”。在周德福積極協調爭取下,小灣村院落硬化面積10554平方米,硬化巷道10560平方米,安裝太陽能路燈30盞,修建了村文化廣場。給貧困戶購進扶貧繁殖母牛18頭,種植烏龍頭241畝。康美公司和創裕集團為貧困戶配股35萬元。推動金灣、瑞祥農民種養殖合作社重啟籌建工作,試種藜麥。

            扶貧還需先扶智。周德福多次組織開展送文化、技術、知識進村入戶活動,協調村干部參加全國扶貧培訓,組織群眾參加烏龍頭種植、奶牛養殖、伊香拉面師等培訓。經過一年的幫扶工作,小灣村貧困發生率由23.2%降至12.8%。

            村民把新來的書記不當外人

            初到小灣村時,周德福聽不懂當地方言,不懂民族政策,做群眾工作費事。他沉下身子主動和駐村及鄉鎮干部交流學習。上網查閱掌握回族歷史和典故,村民很快把他當成自家人。

            “村上工作多是瑣事小事,剛開始讓我感覺難體現自身價值,但工作一段時間后,就慢慢意識到,群眾利益無小事,我們現在干的事情就是他們最希望解決的困難,是鄉親們的大事。”周德福感慨地說。

            村上有兩個老人是親兄弟,為農田宅基地分配鬧矛盾十幾年不來往,還常去鄉鎮、派出所上訪。周德福帶著工作隊多次上門,讓兄弟倆坐在一起回憶父母親和小時候的事情,宣講黨的政策和幫扶工作,最后兄弟倆抱頭痛哭,化解了矛盾。

            “父子”幫扶干部傳為佳話

            更令小灣村村民對周德福刮目相看的是,他帶著大兒子共同“駐村”扶貧。

            周德福妻子是個軍人,兩個孩子尚小,父母親均做過手術,需要周德福盡責的地方很多。

            2018年7月底,妻子產后剛上班,家里忙亂又趕上張家川汛情嚴重,要天天在村上防汛。和妻子商量后,他就帶著大兒子周逸同去村里,到后來,只要是孩子放假,基本上都是父子共同駐村。“每次從蘭州到小灣村,一路上要坐火車、大巴車、公交車、面包車、三馬子,中間要顛簸六七個小時,路途很辛苦,我忙的時候一天吃兩頓,兒子只能吃點零食。”周德福回憶說。

            別看兒子周逸才四歲多,卻在小灣村結下了很多人緣。玩具和好吃的都會和村里小朋友分享。常給小朋友們描述大城市的樣子、講他的幼兒園、去過的大海……小朋友們聽得很認真,這也讓周德福發現了潛移默化引導村民思維的新途徑。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