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滄州市肅寧縣窩北鎮雪村有52具抗日戰爭烈士遺骸被發現,其中41具遺骸與抗日戰爭時期的“雪村突圍戰”有關,當地希望有了解烈士身份信息的知情人士及時與當地聯系。9月5日,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當地在發掘烈士遺骸時還發現了一枚刻有烈士姓名的印章,這為尋找烈士親屬帶來了希望。
抗戰烈士遺骸
41具與“雪村突圍戰”有關
8月26日,滄州市肅寧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梁村鎮前太師莊村西進行無名烈士墓遷移工作過程中發現了19具遺骸。
肅寧縣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介紹稱,2014年開始,肅寧縣開始挖掘烈士遺骸,并將散落縣里各地的烈士遺骸集中到烈士陵園。近期,在將肅寧縣張莊、前太師莊、后太師莊等地散葬的無名烈士集中遷移的過程中,包括上文提到的19具遺骸,共發掘出了52具烈士遺骸。
據介紹,在這52具烈士遺骸中,有41具遺骸與抗日戰爭時期的“雪村突圍戰”有關。工作人員在整理遺骸工作時,還發現帽徽、腰帶扣、印章、子彈及疑似槍械零件等30多件遺物。
據滄州黨史網《悲壯的雪村戰斗》記載,1942年5月1日,侵華日軍對八路軍冀中軍區發起“大掃蕩”。6月7日,冀中軍區八分區司令員常德善、政委王遠音率部在河北省肅寧縣雪村一帶準備與三十團會合時,遭到數萬名日軍包圍。敵人依仗其數量和裝備上的絕對優勢,擺下了一個四面包圍的“鐵桶陣”,妄圖“圍剿”第八分區于雪村。
6月8日,侵華日軍向雪村展開猛攻。突圍中,常德善司令員的右腳、左手多處受傷,仍用肩膀頂住機槍繼續射擊,突圍至河肅路以北張莊村一帶,身中20多彈,壯烈犧牲。政委王遠音身負重傷,飲彈自盡。三十團政委汪威、副團長肖治國、總支書記沈笑天、二十三團二營長邱福和、分區偵察股長楊克夫等為國捐軀。三十團警衛連都是20歲以下的青少年,也全部以身殉國。
6月8日黃昏時分,戰斗結束后,當地干部和群眾冒著被敵人連續“掃蕩”的風險,將烈士遺體掩埋,同時掩護救治傷員。
當地啟動尋親
“呂貴仁”成為重要線索
肅寧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在此次發現的19具烈士遺骸中,還發現了一枚刻有“呂貴仁章”四個字的紅色印章。其中,“呂貴”二字為陰刻,“仁章”二字為陽刻。
據介紹,“呂貴仁章”放在一具較為完整的遺骸旁邊,遺骸頭部側臥、面朝東。在遺骸附近,還有帽徽、扣子和皮帶卡環。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呂貴仁”的相關身份信息還有待進一步確認。在發現“呂貴仁”這一姓名后,縣委宣傳部的袁樹凱等工作人員在烈士名錄及相關資料上進行了查詢,但暫未查詢到“呂貴仁”相關信息。“‘呂貴仁’所在的這場戰役(雪村突圍戰)里,有近一千名戰士,但基本全部犧牲了。挖掘出來的這些遺骸都是無名烈士,沒有任何的身份信息,確認身份有非常大的困難。”袁樹凱說。
目前,肅寧縣委宣傳部已在媒體上發布了“呂貴仁”的信息,希望若有呂貴仁的家屬、后人及認識呂貴仁的相關人士,可來肅寧縣烈士陵園接洽認親。當地也希望更多烈士遺骸能夠找到親人。
悲壯的“突圍戰”
九十高齡村民曾目睹
9月5日下午,前太師莊村原黨支部書記、今年九十歲高齡的尹廣太告訴北青報記者,1942年,十多歲的他曾目睹過這場戰爭。當時看見一群頭戴軍帽、身著軍裝的八路軍,在太師莊一帶與日軍展開戰斗,后來聽說犧牲了幾十人,待日軍離開、天黑后,當地的干部組織村民們把犧牲的八路軍安葬在村西處。
尹廣太告訴北青報記者,他還記得,當年曾看到常德善司令員騎著馬進村時的情景。在殘酷的戰斗面前,常德善始終沖在隊伍的最前面,扛著槍對敵人進行射擊。尹廣太回憶,常德善犧牲后,還有村民找出一具棺材,為常德善收尸并掩埋。
八路軍在雪村突圍戰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直至今天,尹廣太仍能記起抗日英雄們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
目前,肅寧縣已為在雪村突圍戰中犧牲的常德善、王遠音等烈士立碑建園。肅寧烈士墓園位于窩北鎮,陵園面向滄州市征集黨的各個歷史時期犧牲的肅寧籍烈士的史料、遺物等。烈士史料、遺物持有人,可通過無償捐贈、寄存、復制三種方式,貢獻出相關史料、遺物。
肅寧縣抗日戰爭烈士遺骸的發掘工作仍在進行。當地會將發掘出的烈士遺骸全部遷移到肅寧烈士陵園,供后人瞻仰祭奠。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