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連續13年穩居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國家統計局8月29日發布的報告《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里指出,2013年至2018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到28.1%,居世界第一位。
筆者認為,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總量指標已躍居世界前列,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中國經濟的“硬核”表現實力擔當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
首先,我們先來看幾組數據:
2018年,我國GDP達到136082億美元,比1952年增長452.6倍,居世界第二位;我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623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位;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達7919億美元,占世界比重為7.0%,居世界第二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為1298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1979年-2012年,我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達到9.9%,比同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快7.0個百分點,高于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同期平均水平,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并在此后穩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2018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為7.0%,明顯高于世界同期2.9%的平均增長率。
這一組組數據的背后顯示了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國際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我國經濟仍保持穩中有進的增長態勢,特別是主要經濟社會總量指標占世界的比重和國際地位進一步提升,切實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經濟的“穩”和“進”!
筆者認為,在當前國際形勢日益復雜的大環境中,我們相信,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發生改變,因為我們有足夠的韌性和底氣支撐經濟指標保持在合理的區間并好于預期。
首先,新舊動能轉換全面提速。在上半年經濟數據中,新動能勢頭強勁:規模以上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0%,分別高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1.7個和3.0個百分點。同時,結構優化和新動能培育都取得了積極進展,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新動能加快培育,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加快成長。
其次,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升級。目前,我國已成為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200多種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制造業增加值自2010年起穩居世界首位。2018年,我國原煤產量為36.8億噸,比1949年增長114倍;鋼材產量11.1億噸,增長8503倍;水泥產量22.1億噸,增長3344倍。今年上半年高技術服務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的營業收入都保持兩位數的增長。
第三,中國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消費已經連續5年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中國擁有位居世界前列的消費市場規模,又有成長最快的中等收入群體,這構成了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853元,消費傾向高達70.3%,中國居民消費意愿強烈,未來潛在消費市場規模巨大。
由此可見,雖然外部環境仍有很多不確定性, 中國經濟也面臨著不小的下行壓力,但中國經濟一定能夠憑借著強大的韌性和底氣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之路。
(責任編輯:DF513)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