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美國工廠鏡頭下:福耀玻璃是給工人提供飯碗的地方

            2019-08-30 09:09:51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從《美國工廠》到“美國or工廠”

              ◎Luc

              早在《美國工廠》于Netflix上線之前,法新社、英國《衛報》等媒體就開始關注這部影片,“奧巴馬的首部電影將成為今年最強大的紀錄片嗎?”媒體當然想借美國前總統的噱頭遙指奧斯卡,而今時今日的檔期安排,也有對現任總統政策的“挑釁”暗示——“銹帶”是現任總統的票倉,可如今中國對美的投資大部分已撤。對于普通觀眾而言,這部《美國工廠》提供的則是設身處地的感慨,其中揭示的矛盾根源和解決方向,已然超越了導演口中的“文化鴻溝”。

              時間回到2014年,這起發生在俄亥俄州的巨大投資項目,就曾引發中美兩國對于制造業轉移的關注與討論。作為中國最大、全球產量前列的汽車玻璃供應商,曹德旺的“福耀玻璃”遠赴北美開廠,準確地說是接盤通用汽車在代頓的舊廠房,同時需要安置的,還有當地數千名產業工人。而《美國工廠》的兩位導演史蒂文·伯格納和朱莉婭·萊切特,正是五年前憑借紀錄短片《最后一輛車:通用王國的破產》提名了奧斯卡,對當地經濟和社區生態頗為了解,也對中國企業家的到來多有期待。

              從電影中可以體會到,這份期待在拍攝、制作的過程中逐漸轉化為困惑,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當地居民和工人們的復雜情緒。即使心理上有所準備,鏡頭前的“文化鴻溝也比預期的要大得多”,作為資深紀錄片導演,伯格納很善于從個體視角來捕捉中美兩國的經濟模式和文化背景差異,而如果站在全球化的高度,那就是一種“由上而下的不安感”。

              影片中的一位非裔工人,失業一兩年后才找到這份工作,雖然工資薪酬只有過去的一半,但養家糊口才是最重要的。比起勞保福利,隨時可能再度失業的不穩定感,才是他們更加懼怕的。這種對工作崗位的珍惜,美國勞工階層會感到親切。就連奧巴馬夫人米歇爾都坦言,在片中看到了自己父親的影子,養活一大家子人太不易了。特別是身處“銹帶”的底層民眾,喪失工作就意味著賣掉車子,房子被銀行收走,只能蝸居于親友的地下室里,遑論尊嚴。

              如果說這些曾經失業的美國工人能到“FUYAO”上班是一種幸運的話,那朝夕相處的中國工人則刷新了他們對“工作”的定義。鏡頭里的他們十分樸實,甚至有些拘謹,很多人是一畢業就到福耀工作的,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對于工藝流程都諳熟在心,更對福耀的企業文化和管理方式全盤接受,這里與其說是個“美國工廠”,不如說是“中國工廠的美國車間”。

              “福耀玻璃”到美國開廠這件事兒,讓人不禁聯想到上世紀90年代通用汽車到中國來開合資廠,那時是美國工程師到上海來,一手一腳地培訓中國工人。而在這部紀錄片里,人物身份則倒轉過來,上海總部派出技術骨干到美國去,推行規則,調試參數,通過翻譯向當地工人傳授經驗。他們的敬業和高效值得尊敬,但要說中國制造業就此標志著邁入高端,引領產業方向,還為時尚早。

              這一幕,可以說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縮影,福耀玻璃給全球八大車企供貨,北美和歐洲都有生產基地,主要還是緊貼主機廠的需求,既能降低物流成本也便于雙方溝通,最后體現在效益和利潤上。這本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一塊前擋風玻璃的采購成本價兩三百元人民幣,利潤也就幾十元,中國在人力成本上相比美國有優勢,但美國的天然氣、電費等能源價格更低,還有稅負、補貼和各種當地優惠政策,縱然曹德旺知道“美國工人不好管”,算下來仍然是能夠實現盈利的,并且可以打開北美市場的供應渠道,這才是作為“全球化”的企業家該算的賬。

              然而,在這筆精打細算的賬中,有一個頗為關鍵的因素被事先排除了,多年來美國工會在企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能影響到管理層的戰略部署。比起消防裝修、產線布局、紀律操守之類的差異,工會這個寫入勞動史的產物才是滲入美國文化的一部分,是任何一家在美企業不得不面對的“硬骨頭”。

              同樣,當地美國工人和美方管理層也要面對另一種“中國式”的企業文化,不僅是勞動者的語言和生活習慣,還有心態上的調整,他們到中國總部參觀時也的確“看呆了”。先不去爭辯管理方式到底是先進還是落后,畢竟在當下“全球化”的激烈競爭中,一旦工廠倒閉,再能干的工人也要失業。而從福建福清靠水表玻璃起家,如今占據國內七成汽車玻璃市場的曹德旺,早已鍛就了一條成就自己,也頗具代表性的經營哲學。在美國導演的鏡頭下,對老曹的刻畫可謂立體,既有靈活、親切甚至慈眉善目的一面,也有面對“原則問題”的強硬。正是這種靈活和強硬,才讓曹德旺把一個鄉鎮企業一步步做大。

              與法國圣戈班、日本旭硝子等曾經的行業龍頭不斷合作、競爭中積攢的自信,讓曹德旺在對員工的直接管理和激勵措施上也相當堅持,“福耀玻璃”自然還是要固守本土的成功經驗。

              中美兩國工人間的其樂融融,原本也是曹德旺最樂觀的期望。然而,工會是否介入終于事關整個工廠的存亡。紀錄片后半程幾乎都是靠這個矛盾在推動劇情,甚至可以把片名拆分為“美國or工廠”,畢竟真正激烈的沖突在世界范圍內并不罕見,去年入圍戛納電影節的法國影片《開戰》,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最后的結局既殘酷也令人痛惜,誰也不想看到。

              所幸,這種危險被化解了,而且是以一種美國人的方式化解的,就像當年曹德旺打贏了與美國商務部的反傾銷案。假如把《美國工廠》看作一部劇情片的話,那就不得不佩服兩位導演在處理高潮時的靈巧了。一邊是曹德旺在廟里燒香拜佛,另一邊則是美國工人因為操作慢而被辭退。“我們再也賺不到(通用)那種錢了”,利潤和福利,看似難以調和的矛盾,因為前半程鋪墊良久的“失業恐懼”而悄然過關,筆鋒最后又突然一轉:2018年“福耀玻璃”代頓工廠終于實現了盈利。導演用寥寥幾個鏡頭,把盈利歸功于自動化率的提高,而不是裁員和延長工時,這當然可以引導觀眾得出一個更為“高遠”,更加站在全球化角度的前瞻式結論——機器人才是工人的敵人。

              然而,實際上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并非投入自動化生產線那么簡單,“福耀玻璃”也尚未具有領導全行業,全面優化產能布局的研發實力,《美國工廠》的鏡頭下,它依然是家追求利潤的“全球工廠”,也依然是要給工人們提供飯碗的地方。

            責任編輯:趙慧芳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