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湖州市南潯區電梯產業園內,工作人員在調試機器。 沈勇強攝 圖②:錢江新城。 資料圖片 圖③:“義烏購”電商平臺日益國際化。 金祖通攝 版式設計:沈亦伶
2003年7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屆四次全會上,習近平同志首次系統提出了進一步發揮“八個優勢”,推進“八項舉措”。16年來,“八八戰略”引領浙江加快理念轉換、動能轉換、結構轉換、效率轉換和環境轉換,沿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全面實施富民強省行動,努力建設富強浙江。大力實施科技、人才、投資新舉措,全力打造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大力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不斷增強浙江經濟的內生動力、創新力和競爭力。
數字經濟動力足
本報記者?江?南
智慧指揮中心大屏幕上,訂單、物流信息頻頻刷新;電梯生產車間內,數字化生產線開足馬力。在位于杭州余杭經濟技術開發區的西奧電梯,營銷總裁陸超翔拿到了新出爐的公司半年成績單: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半年訂單量增長47%。眼下,每天電梯排產量有170至200臺。
最近,西奧電梯還與阿里云、科大訊飛等合作,發展智能電梯。這些智能電梯將成為智慧城市一個組成部分,不僅能自動識別乘梯的人流量,提前調度,還能發出預警,阻止危險事故發生。
一臺智能電梯,濃縮了杭州市近年來持續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和城市數字化“三化融合”的探索實踐。
本世紀初,杭州著眼產業變革趨勢和群眾期盼,提出“天堂硅谷”戰略,發展信息軟件、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在“八八戰略”指引下,杭州以數字經濟為“主線”,謀求產業、社會、城市高質量發展。2014年,杭州在全國率先實施信息經濟“一號工程”,2018年,又適時提出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第一城”。
數字經濟,已成為杭州轉型發展的主動力、經濟穩增長的“壓艙石”。2018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3356億元,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上企業營業收入4771.63億元,同比增長19.4%;實現增加值1756億元,增長15.5%;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8年的24.8%升至25.3%。
數字經濟和制造業正成為杭州高質量發展的“雙引擎”,促進產業發展高層次。像從事傳統制造業的杭叉集團,搭載數字技術,有了“云叉車”“云倉庫”,發貨時用“云倉庫”定位搜尋叉車僅需2秒。目前,杭州累計實施機器換人項目3493項,推廣工業機器人2209臺,實施工廠物聯網試點733項,“上云”企業超過8萬家。
數字經濟也帶動城市服務、社會治理等變革和升級,促進群眾生活高品質。杭州“城市大腦”入選國家四大人工智能創新平臺,目前已覆蓋全市420平方公里,疏解交通擁堵、停車難等“城市病”。去年底,杭州“城市大腦”新發布了綜合版,管理城市、服務民生的功能更強大。“20秒景點入園”“30秒酒店入住”……這些數字化帶來的新場景,都將成為群眾的生活圖景。
小微企業融資易
本報記者?方?敏
今年年初,臺州市路橋區的地毯生產商趙通明正在發愁擴建廠房的啟動資金時,路橋農商銀行客戶經理來訪,推薦他使用“小微快捷貸”。讓趙通明想不到的是,在手機銀行上簡單操作一下,500萬元就“秒貸”到手了。
1982年,臺州出現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后,“無街不市,無巷不販,無戶不商”成為臺州經濟發展的寫照。目前,臺州民營經濟占全市經濟總量95%以上。遍布城鄉的小微企業,帶動民間資本迅速積累的同時,對金融服務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經商30年的趙通明回憶道:“以前我們小企業想貸點款,太難了。要跑好多趟不說,因為缺少抵押的東西,很難貸到款。”
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短、小、頻、急”的特點,臺州市金融機構近年來開發出相應的金融產品,助力小微企業融資。
小微企業融資難,原因之一是擔保難。如今,路橋農商銀行探索擴大小微企業的抵質押物品范圍后,不用實物抵押,專利權、版權、商標權、排污權等無形資產均可申請抵押貸款。
小微企業貸款審批繁瑣,也讓不少企業頭疼。以前,企業貸款要填寫授信模板,但模板中許多資料小微企業卻無法提供全。怎么辦?在椒江區,農商行和當地法院、科技局合作,獲得企業更多信息。同時,銀行工作人員會主動走訪調查,了解企業運轉情況后迅速放貸。
小微企業貸款能否更便捷?針對500萬元以下貸款,路橋農商銀行降低信貸門檻,將授信和簽約工作前置,推行“一次上門授信、三年循環使用、線上秒借秒還”業務。
實施“以稅換信,以信換貸”,破解小微貸款擔保難;實施“整村整企授信、批量簽約”工程,小微企業貸款更方便……目前,臺州市44家金融機構,專供小微企業的融資產品多達330多項。截至2019年一季度,臺州小微企業、制造業貸款分別為3211億元、2132億元,同比增長14%和9%。
民營經濟發展快
本報記者?方?敏
8月,漫步溫州樂清柳市鎮,空氣中都有淡淡的海風味道。似是大海給予了柳市人敢闖敢拼的勁頭,這個占地92平方公里的小鎮,僅經營電器的企業就超過8700家。如今,柳市鎮以國內最大的電器產銷基地聞名業內。
70年前,柳市鎮以務農為業,但人均不足5分地。發展工業?但這里缺油少煤,沒有原料。柳市鎮的老人鄭祥青回憶至此,忍不住搖頭:“那時候的柳市人,都遠走他鄉,做泥瓦匠、木匠、鞋匠……”
因為窮困,只要有一絲機會,柳市人都舍不得讓它溜走。上世紀70年代末,機會來了――“嗅到”市場氛圍稍有放開,柳市鎮立刻涌現出一批個體經商戶。鄭祥青就是其中之一。憑著一股韌勁,他把電機線圈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照他的話說:“一年就賺成一個萬元戶!”
1978年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柳市,鎮上漸漸冒出了上萬家電器產品加工廠。與此同時,一些廠家卻用假冒偽劣產品魚目混珠,影響極壞。隨后,柳市鎮痛定思痛,毅然關閉數千家門店、執法立案上百起,狠剎假冒偽劣之風。
步入新世紀,柳市電器堅持質量為先,愈做愈大。在浙江“八八戰略”指引下,柳市更是找準了發展的方向,堅定走高質量發展之路。隨后,柳市鎮的正泰、德力西、華儀等企業紛紛躋身中國企業500強。
企業穩步前行,政府如何找準定位?當“父母官”,還是當“店小二”?“當好‘店小二’!”溫州各級黨委政府思路明確。近年來,樂清扎實落實1162項“最多跑一次”事項,并向鎮村延伸。在柳市鎮,通過商事制度改革,28個行業50多個證照“證照聯辦”……
2018年,柳市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93.5億元,增長9.5%,位列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第十四名。
外貿生意機遇多
方?敏?蔣守洋
商人張吉英在義烏做雨傘生意。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的父親一直走街串巷給人修傘、賣傘,類似“雞毛換糖”的小本生意,做了十幾年。直到1978年后,各地的市場逐步放開,父親又做起了雨傘配件生意。
1997年,父親兩次來到義烏,對當時蓬勃興起的小商品市場有了一定了解。回到家后,他告訴張吉英:“義烏有個大市場,我們去闖一闖”。說干就干,他們在義烏篁園市場租下了一個攤位,開始擺攤賣傘。那一年,張吉英23歲。
以前,父子倆的客人大多都在國內,沒想到,到義烏不久,張吉英就在市場上結識了第一位外國客商,接到了第一張外貿訂單。不懂英語,就借助字典和計算器。就這樣,張吉英簽下了一份8萬元的外貿訂單。交貨當晚,他去報了一個英語培訓班:“我知道,在義烏小商品市場,以后外貿生意少不了。”
再往后,義烏的外貿生意果然越來越多。以前,進店采購的外商以中東、非洲的為主,現在,歐美的客商也越來越多。
義烏小商品很多,如何能做出品牌?這么多年來,張吉英一直堅持質量為上、服務為上。此外,當地政府大力發展小商品經濟,也讓更多像張吉英這樣的商人們得了實惠。
“剛來義烏的時候,我的商鋪其實就是個小攤位。8年后,我就隨著市場的更新換代,入駐了全新的國際商貿城。以前,我們運貨都用三輪車,市場內外都亂哄哄的。現在,大家有了專門的倉庫。打個電話,貨物就直接送到裝貨點。而且義烏的物流實在太好了。我們的生意做到哪里,義烏的物流就能通向哪里。”張吉英很感慨。
現在,義烏“小商品之都”還在優化升級中。尤其是“義新歐”中歐班列的運行,為張吉英們帶來了更多商機:“雨傘是季節性產品,以前走海運要60天,如今通過中歐班列,只需要16天。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我的生意已經做到了全球,生意越做越大了。”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30日 11 版)
(責編:栗翹楚、楊曦)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