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醫療和養老領域推出30項開放措施 將開展國際化醫院試點
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開展國際化醫院試點、實施中外合資合作非營利性醫療機構試點、養老機構設立改為備案制、建立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未來三年,北京市醫療和養老服務市場將更加開放,服務內容也十分值得期待。8月29日上午,北京市衛生健康委和市民政局發布《醫療和養老領域開放改革三年行動計劃》,推出了9大領域30項開放改革措施,將通過放寬市場準入、改革監管模式、優化服務環境、推出示范性項目,努力形成與國際接軌的北京市醫療和養老領域擴大開放新格局。
推進社會辦醫準入制度改革 開展診所備案制試點
行動計劃中提出,本市將實施二級及以下醫療機構設置審批與執業登記“兩證合一”措施,將審批權限下放至區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探索建立“區級受理、市級審批”制度,推進網上辦理、窗口前移,推動小型國際專科醫療機構發展。制定優化社會辦醫療機構跨部門審批方案,簡化、優化、規范審批流程。?
探索在本市開展診所備案制試點,研究制定診所備案制管理辦法。對此,市衛健委醫政醫管處副處長陸珊表示,北京市作為全國試點城市,目前已經確立了朝陽、海淀、大興、昌平四區作為試點,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相關的流程和材料都會簡化。未來還將根據轄區實際情況將診所納入醫聯體,以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基層,從而激發市場活力,讓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資源。
推進國際化醫療服務試點
在推進國際化發展方面,本市將實施設立中外合資合作非營利性醫療機構試點,鼓勵境外申請人在北京市設立中外合資合作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引進國際先進的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服務模式。實施外國醫師多點執業注冊,支持外國醫師在本市多個醫療機構執業。
放寬外商捐資舉辦養老機構的社會服務機構準入。試點開展外商以捐資的形式設立社會服務機構,開辦養老機構,并做好試點政策的宣傳貫徹工作。取消養老機構設立許可,做好養老服務機構備案工作。
在醫療領域,本市確定了一批具備條件的醫療機構,重點在國際人才集中的地區和“三城一區”開展國際化醫院試點,初步確定了朝陽區、海淀區、大興區、懷柔區、昌平區、順義區等6個試點區和北京協和醫院、中日友好醫院、北京友誼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廣安門中醫醫院、北京和睦家醫院、北京大學國際醫院等7家試點醫療機構,將在服務提升、商保合作、藥品進口等方面制定配套支持政策。今年,通過市藥監局申請,北京協和醫院經國家藥監局批復同意,首次獲準一次性進口未在我國注冊的臨床急需罕見病用藥米托坦片,用于腎上腺皮質癌患者治療。未來,希望各項政策的推進會使更多患者受益。
今年還將推進特許經營合作醫院項目建設,推進中外合資合作三級婦產醫院落地朝陽,在朝陽、海淀等區啟動新建2家國際醫院落地項目的立項和設計。
已經為1.1萬人提供上門護理服務
去年本市發布了《關于發展和規范互聯網居家護理服務》,明確醫療機構可以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派出本機構執業護士為適合在家庭條件下進行醫療護理的患者提供居家護理,通過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試點,本市已經在東城區、朝陽區和石景山探索具有北京特點的“互聯網+護理服務”制度、服務規范以及運行機制。
該服務可為適合居家護理的患者提供3大類25項居家護理服務,目前已經為1.1萬人提供上門服務。未來,會有更多醫療機構按照相關規范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線上診療和居家護理。下一步,市衛健委將對三個試點區域和互聯網平臺進行評估,看是否需要對互聯網護理服務的目錄進行調整,并酌情對相關的管理制度和規范進行完善。
養老設施空間布局將更加優化 鼓勵國有企業參與養老
在養老領域,養老設施的設置將更加合理。目前,市民政局正在制定養老服務專項規劃,也就是組織編制養老服務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明確各區、各街道鄉鎮各類養老服務設施的空間布局、功能結構、數量規模,推進地區平衡和結構合理。? ?同時,制訂養老醫療規劃用地正負面清單指引,理清城市疏解和更新后的廠房、鍋爐房、國企物業、騰退空間等土地和房屋資源開辦養老醫療服務的調規、供地、建設、產權、轉讓等核心政策節點;研究利用國企自有土地和房屋開辦養老機構的支持政策,鼓勵國有企業參與養老機構建設。
本市還將研究政府保障就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土地供給政策或措施,凡屬于就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按照基層基本公共服務屬性由政府劃撥土地,且土地保持養老性質屬性永久不變,土地權歸屬政府保持不變,以解決就近養老設施用地的來源問題。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蔣若靜
責任編輯:趙慧芳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