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城管委表示,北京將推動垃圾分類立法,罰款不低于上海。但北京的垃圾分類標準與上海并不完全一致,分為廚余垃圾、有害垃圾、其它垃圾及可回收物。什么是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的現狀是什么?垃圾如何分類?為什么說垃圾是錯放的資源?如何做到垃圾減量?記者采訪了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田穎,為大家權威解答。
一、什么是垃圾分類
“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是地球上惟一一種不斷增長、永不枯竭的資源。”這是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首席專家的著名論斷,在垃圾成分中,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資源占垃圾總量的42.9%。
垃圾分類,指按一定規定或標準將垃圾分類儲存、分類投放和分類搬運,從而轉變成公共資源的一系列活動的總稱。分類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資源價值和經濟價值,力爭物盡其用。
二、垃圾現狀
2018年北京的垃圾年產量是929萬噸,平均每天垃圾產量2.55萬噸。目前北京垃圾運輸車的載重量是2.5頓,需要一萬兩百輛車來運輸這些垃圾。北京的這些垃圾運輸車首尾相連的話,繞四環一圈還要多。
垃圾如果得不到正確、及時的處理,垃圾產生的滲瀝液會污染空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地、傳播疾病。
三、垃圾的分類
目前,北京的垃圾分類采用的是大類粗分,分為可回收物、廚余垃圾、其他垃圾和有害垃圾。
可回收物
廚余垃圾
其他垃圾
有害垃圾
四、垃圾減量
垃圾減量是指在產品設計、制造、流通和消費過程中采用合理措施減少廢物量,如避免過度包裝、凈菜進城、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等。
它包含3個階段性內涵:一是減少源頭產生量,即從產品的設計和生產階段就開始充分考慮盡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如杜絕過度包裝;二是減少中段清運量,即從垃圾產生伊始就將那些可以作為資源利用的廢棄物盡量分流出來;三是減少末端處理量,實質上是減少垃圾填埋量。(鐘蕾蕾)
[ 責編:范子川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