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00年左右,小麥就已經在我國種植。時至今日,小麥在我國是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種植面積占全國耕種地總面積的22%~30%,形成了北方冬小麥區、南方冬小麥區和春小麥區三大產區。其中,北方冬小麥產量約占全國小麥總產量的56%左右,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東、陜西、山西等省份。
歐行奇教授接受記者采訪 周燁/攝
順勢而為 “百農207”終成“河南第一麥”
雖然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小麥生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保證了國家口糧安全。但面對極端氣候條件的變化,小麥病、蟲、高溫、低溫、倒伏等危害發生頻率越來越高,以及降低小麥生產中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節約生產成本、保護環境,提高小麥產品營養成分和風味品質等新形勢的要求,培育抗病、抗倒、節水、省肥、廣適、養分高效的優質小麥新品種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2001年,河南科技學院育種專家歐行奇及其團隊,采用傳統小麥育種方法,以“周麥16”為母本、“百農64”為父本,開展小麥新品種培育研究。經過十多年的規模化育種,歐行奇海選出的小麥新品種“百農207”,終于在2014年通過國家審定并開始在河南及黃淮南片小麥主產區進行大面積推廣。
數據顯示,2018年河南省“百農207”秋播種植面積達2036萬畝,2014年-2018年累計推廣種植5909.4萬畝。
原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副組長郭天財表示,多年實踐證明,“百農207”抗逆、穩產高產、廣適,是能扛起糧食安全重任的小麥新品種。百農207解決了田間和農民的很多實際困難,經受得住多種自然災害的考驗,能省肥、省藥、省工,綠色生產、簡化栽培。
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小麥專業委員會主任、河南省種子管理站副站長周繼澤研究員也認為,“從2016年穗發芽,2017年干熱風,到2018年倒春寒,2019年高溫天氣,‘百農207’均經受住了考驗,得到了農民、種子經銷商、種子管理部門的認可。”他表示,‘百農207’引領了河南省第11次小麥品種的更新換代。
自2016年以來,“百農207”在河南省播種統計面積已躍升為第一位,也是唯一超千萬畝的小麥品種,成為“河南第一麥”。而且,在黃淮南片主產區的實際種植面積達50%以上,一年經濟效益達50多億元。
用大海撈針的方式 海選出“百農207”
歐行奇先后師從黃光正、茹振鋼兩位小麥育種家。黃光正為百農3217育種人,該品種于1982年獲得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1983年獲得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1985年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茹振鋼為百農矮抗58育種人,此品種于2010年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在求學育種的路上,他先后參與了小麥品種百農62、百農64、百農矮抗58的培育與研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傳承中實現創新。隨后,歐行奇成立了河南科技學院小麥遺傳改良研究中心,培育了小麥新品種“百農207”。
歐行奇說,百農207的誕生,經歷了大海撈針式“海選”。在500多畝的育種田中,先重點組合種植15至20萬株,再由田間選擇2至3萬株,室內考種后保留1萬株左右,用經驗評價及精準分析相結合,選育出最具優質的基因。百農207的誕生凝聚了兩大著名小麥育種家鄭天存和茹振鋼的心血智慧,將周麥16的高產,百農64的抗逆、優質集于一身。“如果沒有周麥16和百農64的雄厚基礎,也就不可能有百農207的集成及原始創新,我只不過是幸運地同時站在了兩位巨人的肩膀上。”歐行奇這樣說。
在培育過程中,歐行奇創新性的提出“依靠穩定畝穗數和增加穗粒數”,以“四四四”為三要素,達到畝穗數40萬左右、穗粒數40粒左右、千粒重40克左右的結構協調型品種,實現小麥高產、穩產。
歐行奇介紹說,百農207“豐年大增產、災年少減產”,實現了“高產穩產”的特點。因其“優質中筋”的特點,做面條勁道,做饅頭可口,成為百姓喜歡的面食制品小麥品種。種植過程中,百農207減藥減肥、節水耐旱,農民少投入、多產出、價位高、多賣錢,實現“節本增效”。
百農207大田表現 資料圖
由河南科技學院小麥遺傳改良研究中心提供
據悉,近年來歐行奇團隊又培育出百農307、百農607等矮稈多抗高產小麥新品種,河南科技學院小麥遺傳改良研究中心也被河南省種子管理站認為是目前河南省最具創新能力的小麥育種團隊之一。
河南科技學院小麥遺傳改良研究中心主要核心成員 資料圖
由河南科技學院小麥遺傳改良研究中心提供
麥田就是這世上最好的風景
1964年,歐行奇出生于河南省鄲城縣胡集鄉歐莊。幼時,他曾經歷過數次“災年”。“我是聽著‘啃樹皮’的故事、過著‘舔碗’的生活”,歐行奇回憶起吃不飽、穿不暖的經歷,對光明網記者說道,那時最期待過年過節,這樣就可以吃到白饅頭、手搟面,每每聞到麥香,都令他魂牽夢繞。
歐莊所在的鄲城縣是小麥糧食生產大縣,年輕時的歐行奇耳濡目染了故鄉的小麥優良高產品種“百農麥”—百農3217,很早就將小麥育種的夢想根植在內心,立志要培育小麥良種。為此,他報考了當時被譽為“小麥育種黃埔軍校”的百泉農業專科學校(現為河南科技學院)。
畢業后,歐行奇毅然決定留校。至今,小麥育種這份工作他已經堅持了30余年。“麥田就是這世上最好的風景”。歐行奇說,育種工作有它的特殊性,幾十年如一日,他與團隊一年365天,有300天泡在試驗田里。用歐行奇的話來說,“身體受得住煎熬、心里容得下委屈”。在煎熬和委屈面前,他依然堅定的認為,選擇小麥育種工作,是一種幸運。
讓歐行奇感到欣慰的是,當地農民在百農207還未正式審定的時候,就已經爭相種植,實現了“不推自廣”。
“只要百姓認可了,就妥了,就知足了。”歐行奇對光明網記者說,未來的期望是培育出更高產、更穩產的小麥品種。(光明網記者 武玥彤 肖春芳)
[ 責編:張蕃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