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中國反制措施有理有利有節

            2019-08-26 08:43:0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8月23日,中國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兩則公告,一是宣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約750億美元進口商品加征關稅,二是宣布決定對原產于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恢復加征關稅。8月25日,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舉辦中美經貿關系專家研討會。與會專家紛紛認為,中方的反制措施有理、有利、有節,針對美方單方面挑起并升級經貿摩擦,中方完全有能力堅決奉陪到底。

            極限施壓和恐嚇訛詐對中國不會起任何作用

            “美方的極限施壓和恐嚇訛詐對中國不會起任何作用。”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顧學明說,美方宣稱經貿摩擦對中國的影響比對美國大,但從跟蹤數據來看,結果恰恰相反,經貿摩擦對美出口中國的影響相對更大,中國依然是絕大多數外資企業尤其是制造業企業投資的首選目的地。

            中國國際貿易學會會長金旭認為,美國的做法擾亂了正常的國際秩序。8月15日以來,美方變本加厲的一系列舉措,已經讓美國的消費者大為擔憂,也讓美國的股市出現數次暴跌。

            “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后果,大部分是由美國消費者和生產者所承擔。”商務部研究院美洲大洋洲研究所所長李偉表示,前段時間美國十年期和兩年期債券出現收益率倒掛,8月份最新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已經低于50,這些數據證實了美國的行為損人不利己。

            “經貿摩擦沒有贏家,對美影響會越來越大。”商務部研究院產業國際化戰略研究所所長崔衛杰認為,經貿摩擦破壞的是全球產業鏈,打擊的不僅僅是中國企業,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都會受影響。從整個產業鏈上看,美國企業處于產業鏈的頂端,受影響最大的還是美國企業。隨著打擊面的擴大,美國居民的消費成本增加,負面影響由企業蔓延到每一個家庭,影響會越來越大。

            “美國罔顧事實,采取非理性舉措,挑起并不斷升級經貿摩擦,對中國進行極限施壓,中國采取的反制措施,有理、有利、有節。”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說。

            李偉表示,中方的反制態度是堅決的。面對經貿摩擦,我們不愿打,不怕打,必要時不得不打。

            崔衛杰說,中方的清單是考慮周全的,反制清單盡可能減少對國內生產和人民生活的影響,比如對自美進口的藥品和器械仍然不加征關稅,而且積極通過自主降稅增加從其他國家的進口,盡可能降低負面影響。

            中國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

            顧學明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穩定性、韌性明顯增強,發展質量和效益繼續提高。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也不會變,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繼續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中國已進入內需主導經濟增長的階段,經貿摩擦承壓能力大幅增強。”?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表示,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1%,消費已經連續五年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逐步形成,經濟發展內生動力明顯增強。

            “我國擁有高效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是其他國家難以替代和競爭的。”商務部研究院現代供應鏈研究所所長林夢說,在去年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舉行的加征關稅聽證會上,許多美國的行業協會和企業都認為中國是全球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將生產線遷出中國非常困難。

            “中國的實體經濟和制造業基礎相當穩固。”桑百川說,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大多數外資企業,不愿放棄中國龐大的市場,中國吸收的外商投資還在持續增加,外資企業仍然看好在中國的發展前景。

            商務部研究院貿易與投資安全研究所所長程慧認為,面對貿易戰,中國不怕打,是因為中國有巨大的國內市場、科技創新的后發優勢、充足的人才儲備等。中國要扛住經貿摩擦帶來的短期壓力,加快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26日 03 版)

            (責編:袁勃、劉潔妍)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