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5日消息(記者 馬文靜)針對美方對自華進口的約3000億美元商品加征10%關稅的做法,8月23日,中國宣布采取第三輪反制舉措。
雙方密集交鋒,究竟誰的“拳頭”更有力、誰手中的“牌”更多?25日,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舉辦中美經貿關系研討會,多位專家分析數據后表示,中國的反制措施是精準而有力的,既考慮到對美商品的依存度,也考慮到商品可替代性、中國的需求彈性,能夠保證在增強對美打擊度的前提下減輕對自身的傷害。
25日,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舉辦中美經貿關系研討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網記者 馬文靜 攝)
此次中國采取的反制措施,主要包括對原產于美國的5078個稅目、約750億美元商品,加征10%、5%不等關稅,分兩批自2019年9月1日12時01分、12月15日12時01分起實施;自2019年12月15日12時01分起,對原產于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恢復加征25%、5%關稅。
“清單打擊面很廣,涵蓋了美國出口的各行各業,也更精準的對準了美國的優勢產業,包括大豆、原油、汽車零部件、棉花、水產品。”商務部研究院美洲大洋洲研究所所長李偉說。 ?
商務部研究院對外貿易研究所所長梁明表示,在中方的反制清單中可以發現,前期中國對美國進口的6085項商品加征關稅,第三批對5078項商品加征了關稅,其中3478項是重疊的,重疊的部分全部是加了兩次關稅,加大了打擊的力度。例如在340億美元清單中已經對美加征關稅的黃大豆,9月1日將再次面臨關稅上調,關稅由25%上調5%至30%。
再如,對原產于美國的汽車及零部件恢復加征25%、5%關稅之后,疊加最惠國稅率,中國對美國汽車進口關稅稅率最終將高達50%。“這對美國汽車企業是巨大的危機,作為美國重要支柱產業之一,汽車行業失去國際競爭力有可能導致美國制造業萎縮”。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說。
此外,梁明指出,美國12月15日對華加征關稅的商品中,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占比達80%-90%,手機、電腦、服裝等商品嚴重依賴于中國,短期內尋找替代的難度非常大。李偉指出,在美方公布的兩份清單中,美國自華進口份額超過75%的商品占到了總量的近60%。如果對中國全部進口商品加征關稅,美國的消費者就是受害者。
“中國的反制是保持理性的。”李偉表示,不同于美方把消費品、中間品等各類商品納入加稅清單,中方在列舉加征關稅清單時考慮到了相關商品的替代性。例如,大豆進口的問題可以通過加大從南美、俄羅斯的采購以及加大國內大豆種植面積的方法解決,對豬飼料的配方改良中國也有所部署,原油可以從俄羅斯等國購買,汽車零部件可從歐洲、日本、韓國等國進口。
從“可打的牌”來看,梁明表示,經過測算,在12月15日所有加征關稅措施實施后,美國對中國進口的商品僅剩約106億美元尚未加征關稅,其中涵蓋了稀土、藥品等一些美國不得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而中國對美國未加征關稅的商品尚有477億美元的規模,中國未來可以打的“牌”還很多,空間還很大。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