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第一期活動舉辦

            2019-08-23 16:47:11     來源:光明網

              光明網訊(記者 張蕃)8.22下午,“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第一期活動在科技日報社舉辦。此次活動是科普時報社、中國科普網受中國科協科普部委托主辦,旨在圍繞“科普期刊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進行研討。

            “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第一期活動舉辦

              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

              此次活動邀請到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傳媒監管處副處長張俊杰,發展雜志副總編輯趙先貴,北京科技報總編輯童慶安,森林與人類雜志編輯部主任韋榮華,北京市報刊發行局新媒體中心主任程翌,科普研究雜志副主編鄭念,科普創作雜志執行編輯姚利芬,國際科技創新教育聯盟副理事長劉汝軍,國術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袁國術,科普時報社副社長冷德熙等我國科普期刊行業知名專家、管理機構負責人齊聚一堂。

              活動分為主題發言和議題自由討論環節,由科技日報社科普傳播中心副主任王飛主持,發展雜志副總編輯趙先貴,北京科技報總編輯童慶安,科普研究雜志副主編鄭念分別進行了主題發言——

              發展雜志副總編輯趙先貴以科創和科普的關系為主題,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和發展雜志的探索。他表示,對于科普工作來說,科學知識和科學理念的傳播依然重要,但是另一方面同樣需要加強哲學思維、邏輯、常識、審美、藝術、科技領先思維的傳播和培養,讓公民特別是青少年養成期盼、指引、好奇的思維,培養大家理性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掌握科學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科普應該是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土壤,如果將科技工作看作一座金字塔,那么科技創新是塔尖,科普就是塔基,想要塔尖出彩、科技創新出彩,我們的塔基要牢固、要龐大。

              北京科技報總編輯童慶安通過分享北京科技報在媒體融合發展方面進行的探索及由此總結出的四個階段、四點思考進行主題發言,他談到:“要發揮媒體品牌的作用,做好相關的服務,我們所做的一些服務的工作,又能反哺我們的媒體,保證媒體的內容品質不會下降,甚至會增值”

              科普研究雜志副主編鄭念的主題發言以傳統媒體的優勢為中心,分析當今科普期刊的融合發展趨勢。他認為,傳統媒體最大的優勢是內容的把控,在這個階段,應當結合新技術帶來的變化發揮自身優勢。

            “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第一期活動舉辦

              “科普期刊融合發展交流沙龍”活動現場

              在此次活動的討論環節,圍繞“科普期刊發展目前存在哪些共性問題?”“科普期刊下一步會是怎樣的發展態勢?”“科普期刊如何為提升公民科學素養更好地發揮作用?”展開發言,各位專家暢所欲言,發表畛域之見,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針對行業問題和未來的趨勢提出建設性意見和應對措施,共同推進科普期刊行業高質量的發展。

              活動最后,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傳媒監管處副處長張俊杰進行了主旨發言。他總結道,作為傳統的報紙期刊,要有一種多元化的發展理念。“我們的報紙這是我們的立身之本、是我們的名片,但我們形式太單一了,所以我們傳統的報紙和期刊,尤其是科技類科普類的,還要有多元化發展理念,堅持傳統、堅持平臺,互相借力依托平臺開展主題的沙龍、論壇、活動,把科技知識的普及與教育與娛樂相結合。”

            [ 責編:武玥彤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