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下午,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中國電工技術學會聯合主辦,華云網及大數據與科技傳播專委會承辦的“產學研融合發展與傳播應用圓桌會議暨汽車驅動創新科技研討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長宋南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等30余位業內專家、學者及相關企業代表出席本次會議,共同探討了汽車驅動的前沿生產制造技術與節能減排應對策略,為汽車制造企業提供了技術創新方向。
宋南平理事長出席研討會
陳清泉院士談汽車產業創新:要掌握核心技術和人才
陳清泉院士從創新驅動、媒體發展、汽車革命、能源革命四個方面做了精彩演講。陳清泉指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實現科技同產業無縫對接,要以推動科技創新為核心,引領科技體制及其相關體制深刻變革。
他表示,汽車產業要健康發展,首先要有創新,要掌握核心技術和人才;第二是要雙輪驅動,政策驅動和市場驅動;第三是做到三好:好的產品、好的基礎設施、好的商業模式;第四要做到四網融合,交通網、能源網、信息網、人文網的融合。這樣使我們的工作、出行能夠達到低碳、環保、舒適、便捷、健康、智能、幸福。
堯命發教授談內燃機:仍有巨大的節能潛力
天津大學內燃機燃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堯命發教授分析了國內外車用內燃動力系統創新技術現狀與趨勢。他表示,近十年來,我國內燃機技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但企業間自主開發和創新能力不平衡,獨創性開發能力剛剛起步、整機開發能力強于關鍵零部件,關鍵零部件受制于人(尤其是燃燒油系統)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突出。
在堯命發看來,內燃機仍有巨大的節能潛力(柴油機55-60%,汽油機50-55%),基于內燃動力的混合動力系統可以滿足未來的油耗法規和碳排放法規,甚至可以實現碳中性,并可實現“零環境影響”污染物排放。高效、低碳和清潔內燃機研發應該得到國家同樣的重視的支持。
堯命發說:“汽車動力系統不是簡單的某個系統替代傳統系統的問題,應該更多的相互融合發展。比如最近提到柴油機和燃料電池融合這個概念,因為柴油動力還是有它的優勢,燃料電池也有它的優勢,融合在一起,形成更高效、更低碳、更環保、污染物更少的動力系統解決方案。”
徐蔡舟總工程師談發動機性能:更少排放、更低油耗、不妥協
企業作為創新活動的主體,來自上汽通用-泛亞汽車技術中心小排量發動機總工程師徐蔡舟和發動機燃燒系統高級技術專家吳楚分別講解了通用汽車發動機技術和通用汽車發動機未來開發趨勢。
據了解,ECOtec系列發動機是通用整個歷史上最成功的發動機系列,曾連續四年獲得沃德十佳發動機。徐蔡舟表示, ECOtec系列發動機秉承更少的排放、更低的油耗、不妥協的性能。新一代的ECOtec發動機具體使用的技術大概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可變氣門管理技術,有42個工作模式;第二類是水冷中冷進氣技術,相比于傳統的技術,把整個進氣系統容積減少了70%;第三類主動熱管理系統,這個技術已經在研發的路上,大概三年以后就會上市。
高級技術專家吳楚談發動機熱效:壓縮比提高,熱效比越高
如何把發動機的熱效比提升上去?吳楚在探討“通用汽車發動機未來發展趨勢”時透露:“我們利用的是壓縮比,當壓縮比提高的時候,意味著獲得的熱效比越來越高。”同時,他也表示,對于氣燃的發展趨勢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這將取決于整車的控制成本。
作為會議承辦方,華云網總裁陳靜就“科技傳播如何與產學研相結合”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形勢下如何將產、學、研與科技傳播結合起來,已成為我國新時期科技發展的一個整體的戰略思考,同時,也是我們華云網在探討的一個課題。”
陳靜告訴記者,科技創新需要國內、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平臺,華云網將整合資源搭建一個科技+各行業產業,打造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和交流平臺,讓產學研過程中創造價值的人能夠體現價值。
據了解,作為2020年迪拜世博會中國館官方合作媒體,華云網將以“創新和機遇”為主題,在明年迪拜世博中國館內主辦論壇和系列活動,包括5G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智能網聯汽車等高峰論壇,展示我國各行業領域的前沿產品、技術和服務,展現中國科技創新給世界帶來的新機遇。
(責編:趙春曉、呂騫)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