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利率市場化的關鍵一步,在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后,將對銀行有何影響?
首次公布的“新版”LPR利率有所下降。8月20日公布的一年期LPR為4.25%,比基準利率下降了10個基點,比“老版”LPR下降了6個基點。從變動的幅度看,市場人士認為這一幅度基本在市場預期之內,變動也較為平穩,短期內預計也不會有更大幅度的變化,對商業銀行和金融市場的總體影響不大。
但就短期來看,下降的部分仍然需要銀行自行“消化”。央行副行長劉國強表示,可能短期內銀行息差會下降,會影響銀行的利潤。“短期內貸款利率下降可能會對銀行的息差、盈利有一定的影響。”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也表示。
但從長期來看,更進一步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將助推銀行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金融和實體經濟實現良性循環。
劉國強表示,從長期看,銀行是服務業,是依托實體經濟的。如果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下降了,銀行的服務對象就增加了;實體經濟發展好轉了,銀行信貸不良率就會下來,信貸質量就會提高。“這也就是我們希望出現的金融和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從長期來看都是利好。”劉國強說。
“說到底,市場化的改革應該要倒逼銀行轉變發展方式,從重速度和規模的擴張轉向重效益和質量的內涵式增長。”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說,改革對銀行業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會起到催化劑和助推器的作用。
貸款端利率市場化先行一步、存款端利率暫時“按兵不動”,這對銀行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表示,我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經驗是先貸款、后存款。貸款利率市場化后需要考慮銀行負債端的情況,因商業銀行資產端的定價與負債端的成本是聯動的,兩者需要協調推進的。若取消貸款基準利率,對貸款采用市場化定價,而存款仍根據存款基準利率進行定價,這就對商業銀行自身的資產負債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銀行必須抓緊練好內功。”周亮認為,按照新公布的機制,LPR是按照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形成,而加點取決于銀行的業務模式、資金成本,對市場供求以及客戶風險溢價的研判,銀行自身的能力要提升。因此銀行要持續加強信貸業務的精細化管理,盡快完善信息系統和規范合同文本,切實提升市場化定價能力。還須加強資產負債管理和信用風險、利率風險的防控。
周亮認為,銀行要以此次改革為契機,進一步推動貸款方式的變革,創新各種信貸模式,特別是要規范和優化信貸的標準、流程,注重審核第一還款的來源,減少對抵質押品的過度依賴,逐步提高信用貸款的比重,加強中長期貸款產品的研發,加強供應鏈金融的創新,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
孫國峰也強調,央行將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加強對存款利率的自律管理,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穩住銀行負債端的成本,為銀行可持續發展營造有利的條件。(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陳果靜)(責任編輯:馮虎)
責任編輯:xr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