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我是科學家”第14期“遠古來信”及特別專場落幕

            2019-08-20 12:41:21     來源:光明網

              2019年8月18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承辦的“我是科學家”第14期活動在朝陽規劃藝術館舉辦。

              活動現場,4位演講嘉賓分別從宇宙演化、古魚類演化、考古與人類學等角度,分享了科學背后的故事,為觀眾展開一幅遠古圖景。

            “我是科學家”第14期“遠古來信”及特別專場落幕

            演講嘉賓。左起:王傳超、楊益民、盧靜、趙公博。

              在題為《什么樣的能量,讓宇宙加速膨脹了60億年》的演講中,來自國家天文臺的趙公博研究員,為大家講述了宇宙演化的歷史。趙公博所從事的研究,是依托天文觀測探索的宇宙學前沿問題,“宇宙學是一門研究時空的學問。我們通過各種觀測手段,了解宇宙演化的過去,就會知道今天的宇宙是什么樣子。”

              宇宙自大爆炸以來,至今已有138億年“高齡”,在這段漫長的時光中,宇宙并不是靜態的、穩定的,而是經歷了不同的變化階段,包括兩次加速膨脹。推動宇宙第二次加速膨脹的,是一種被稱為“暗能量”的力量。目前,人類還不清楚暗能量究竟是什么,只能推測它可能的存在形式,而它所占到的比例已經達到約70%。可以說,暗能量的相關問題,對人類推測宇宙命運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整個宇宙命運完全取決于暗能量的性質。”而暗能量的相關研究,離不開大型天文觀測設備的支持,“我相信借助這些大型的觀天力氣,我們對于暗能量宇宙的之謎會慢慢的被揭開。”

            “我是科學家”第14期“遠古來信”及特別專場落幕

            演講嘉賓趙公博:《什么樣的能量,讓宇宙加速膨脹了60億年?》

              在題為《古人如何化妝,如何做奶酪和面包?》的演講中,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教授楊益民分享了他與科技考古的故事。“我的工作大部分都在實驗室里進行,使用一些現代的儀器設備以及科技手段,給古代遺存做一個全方位的、甚至到分子層面的‘體檢’,從而提取出潛信息,結合考古信息,從而更好地復原古代人類社會。”

              古人在加工植物或者動物時,會在器物上留下相應的有機分子,如糖類、脂肪、蛋白質。其中,蛋白質是楊益民近幾年的研究重點,因為蛋白質中不僅蘊藏著大量生物信息,還具有鑒定簡單、保存時間長等明顯的優勢。通過研究器物上留下的秘密,楊益民揭秘了古人的一些生活細節,如利用牛心化妝、脫脂制作固體奶制品以及用大麥、小麥烤面包等。他強調,“考古是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探討人與環境的互動”,因此從考古遺物上獲得的發現,不僅能反映古代先民對環境的適應,還能揭示蘊含其中的文化意義。

            “我是科學家”第14期“遠古來信”及特別專場落幕

            演講嘉賓楊益民:《古人如何化妝、做奶酪和面包?》

              千萬年前的古人類是我們的祖先嗎?如果不是,那他們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在題為《讓DNA來回答:我們的祖先是誰?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的演講中,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傳超分享了他與古人類DNA的研究工作。“有非常多的人會來找我,希望讓我幫忙測DNA,去看看他們是不是某個歷史名人的后代。”

              在演講中,王傳超講述了他和團隊尋找曹操后人以及探究曹操祖先的故事,并表示:“普通大眾可能關心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從哪里來,但從科研角度,我們更關心人類從哪里來,我們的祖先是怎么來到中國這個地方的。”王傳超從古人類DNA的角度,分析了人類祖先的遷徙與融合。他強調,此類研究還有助于破解犯罪分子身份,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混血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從遠方親戚的DNA追溯到本人身上來。”

            “我是科學家”第14期“遠古來信”及特別專場落幕

            演講嘉賓王傳超:《讓DNA來回答:我們的祖先是誰?從哪里來,又要到哪里去?》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帶為題為《四億年前的魚腦,告訴我們什么信息?》的演講。盧靜主要從事古深海魚類的演化研究,“四足動物的祖先,到底是從哪來的?是從哪一種魚變過來的?——這就是我們要在化石里尋找的答案。”

              拉蒂邁魚在盧靜的整個古生物研究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拉蒂邁魚屬于空棘魚的一種,人們一度認為它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具有一對肉質偶鰭,后來演化為四足動物的四肢。盧靜會從野外地層尋找化石,然后修理,對腦顱等重要部位進行高精度CT掃描,以此探討其中蘊藏的復雜信息,進一步推導魚類究竟怎樣爬上陸地,中樞神經系統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沒有第一條登陸的魚,現在就沒有人類。”

            “我是科學家”第14期“遠古來信”及特別專場落幕

            演講嘉賓盧靜:《四億年前,古魚如何爬上陸地?》

              在隨后的特別專場演講中,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帶來主題為《情感動力學》的專場演講。一個半小時演講中,曹則賢從物理學的角度,深度剖析愛恨情仇背后的物理學基礎,為觀眾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識和思考角度。

            “我是科學家”第14期“遠古來信”及特別專場落幕

            演講嘉賓曹則賢:《情感動力學》

              演講結束后,“我是科學家”總策劃吳歐為現場科學家頒發聘書并進行合影留念。

            “我是科學家”第14期“遠古來信”及特別專場落幕

            “我是科學家”第14期“遠古來信”及特別專場落幕

            “我是科學家”總策劃吳歐為現場科學家頒發證書。

              未來,“我是科學家”系列演講將會持續舉辦。“我是科學家”內容平臺將聚集更多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筑完善的科普傳播體系。(張佳興)

            [ 責編:蔡琳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