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去年GDP是1952年的699.3倍
首都經濟加快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主動加強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本報訊(記者??李天際)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經濟社會發展專場昨日舉行,發布70年來北京在經濟、民生、城市發展等多方面的成就。
?經濟增長由高速向中高速換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北京的經濟發展質量效益顯著提升,從經濟總量、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等多組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
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龐江倩介紹,1949年,北京的地區生產總值為2.8億元,1978年提高到108.8億元,從億元到百億元用了29年。1994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千億元,2007年邁過萬億元大關,從百億元增加到千億元用了16年,從千億元到萬億元只用了13年。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市經濟總量持續擴大,分別用6年和5年的時間邁上2萬億元和3萬億元臺階,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元,2018年達到30320億元。
“2018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52年的699.3倍,年均增長10.4%。”?龐江倩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經濟進入轉型升級新階段,經濟增長逐漸由高速向中高速換擋,增速保持在6.5%-7%的區間,增長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
龐江倩還表示,1949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為66元,1975年超過千元,1994年超過萬元。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2014年全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元,2018年達到140211元(折合21188美元)。
主動加強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對于北京經濟的持續發展,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素芳表示,70年來,首都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的同時,經濟加快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市主動加強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高精尖”,專注做好“白菜心”,努力打造高質量發展的北京樣板。
她將北京發展特點概括為“四個顯著”:首先是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從新中國成立到2007年北京市GDP突破一萬億元,用了近60年的時間上了第一個萬億臺階;到2013年突破2萬億元,用了6年時間上了第二個萬億臺階;到2018年突破3萬億元,僅用5年時間,改革開放以來全市GDP年均增長9.9%。
第二個“顯著”是質量效益顯著提升。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2.12萬美元、達到發達國家或地區水平,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每人24.4萬元、居全國第一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改革開放初期的50.5億元提升到2018年的5785.9億元。
第三個“顯著”是經濟結構顯著優化。消費代替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70%。產業結構更趨高端,服務業占比達到81%,比1949年提高40.9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新經濟新動能快速增長,2018年金融、信息、科技等優勢服務業占經濟比重達到40%,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7%。總部經濟貢獻了北京市七成的營業收入和四成的財政收入,北京擁有世界500強跨國公司53家、數量居全球城市首位。金融街、CBD、中關村等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達40%左右。
第四個“顯著”是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創新是北京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唯一出路,2012年至2018年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年均達5.8%,始終保持全國首位,2018年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收入5.9萬億元、較2012年增長1.4倍,獨角獸企業82家、占全國一半以上,中關村創業投資案例數、金額均居全國第一。
經濟發展方式向減量集約轉變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經濟發展方式卻向減量集約轉變。北京市統計局副局長龐江倩表示,北京在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的同時,不斷優化經濟發展方式,特別是2014年以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北京重要講話精神,成為國內第一個提出減量發展的城市。
據介紹,2018年全市勞動生產率達到24.4萬元/人,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15.4倍,年均增長7.1%。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0.25噸標準煤,不足1980年的1/50,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下降5.4%;萬元地區生產總值水耗由1988年的1033.6立方米下降到2018年的13立方米,年均下降9.2%。2013年以來先后制定實施以防治細顆粒物(PM2.5)污染為重點的清潔空氣、保衛藍天等行動計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PM2.5年均濃度由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降至2018年的51微克/立方米。
亮點
建設
2018年軌道交通
運營里程636.8公里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百廢待興,二環以外都是農村,如今北京已經發展成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市發改委副主任李素芳介紹,北京的城市國際影響力得到大幅提升。
具體到交通基礎設施方面,李素芳表示,北京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大力實施公交優先戰略,以軌道交通為骨架的公共交通網絡日趨完善。1969年10月本市開通第一條軌道交通線路、運營里程僅11公里,到了2018年已有運營線路22條、運營里程達到636.8公里,軌道交通成為市民交通出行的主要選擇,日均客運量從1969年的2.3萬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1054.4萬人次、增長了463倍。
放眼京津冀地區,李素芳介紹,“軌道上的京津冀”加速形成,國家高速公路網7條首都放射線北京段全部建成,市域內國家高速公路“斷頭路”全面消除;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即將通航。
民生
新增就業人數
連續12年保持增長水平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副總隊長、新聞發言人卞晶介紹,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全市以就業為民生之本,同時在教育、醫療、居住等方面發力,有力地促進了百姓安居樂業。
據市人力社保局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2.3萬人,連續12年保持在40萬人以上的較高增長水平。2018年全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各季度運行在3.9%-4.4%之間,保持了較低水平。
教育方面,據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1.9年,比1964年提高6.6年。醫療保障上,據市衛健委資料顯示,2018年全市居民平均期望壽命82.2歲,達到高收入國家水平。
居住方面,2018年全市城鄉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分別達到33.08平方米和46.26平方米,比1978年分別提高26.38平方米和37.06平方米,居住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生態
全市PM2.5年均濃度
較2013年下降43%
市發改委副主任李素芳表示,北京市牢固樹立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城市,努力創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環境。
環保方面,本市制定并嚴格實施綠色北京行動計劃、清潔空氣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行動計劃等,在壓減燃煤、控車減油、工業治污等領域精準發力,2018年全市PM2.5年均濃度較2013年下降43%。
綠化上,本市實施兩輪百萬畝造林綠化工程,建成包括通州大運河、南海子萬畝濱河森林公園等11座新城濱河森林公園,實現每個郊區新城有一座濱河森林公園,基本形成以“郊區新城濱河森林公園、一道綠隔地區郊野公園、中心城休閑森林公園”為骨干的三級城市森林公園體系,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12年的38.6%提高到2018年的4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從1978年的5.1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16.3平方米。
消費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年均增長9.6%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副總隊長卞晶介紹,198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千元大關,2000年突破萬元,2015年突破5萬元,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7990元,是1955年的316.2倍,年均增長9.6%。
居民消費水平顯著提升。1986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突破千元大關,2002年突破萬元,2009年突破2萬元,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42926元,是1955年的209倍,年均增長8.8%。
卞晶還表示,全市居民用于提高生活質量的發展型消費支出比例不斷上升,體現生活質量的恩格爾系數大幅下降,1993年,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50%以下,2018年為20%。汽車、移動電話、空調、電腦等耐用型消費品擁有量大幅增加,2018年城鄉居民家庭每百戶家用汽車擁有量分別為52輛和45輛,每百戶電腦擁有量分別為100臺和66臺。
本組文/本報記者??李天際
責任編輯:李昂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