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月嫂等級評定亟待統一規范
今日社評
本報特約評論員
遏制月嫂行業亂象,首先要解決好證出多門問題。有關部門有必要深入調查研究、科學論證,制定專門辦法,統一發證機構和月嫂等級評定標準。其次,對于該不該叫“首席月嫂”,技能能級究竟該怎么評定,由誰來評定,以及月嫂的操作規程、操作要求,必須予以明確。
近些年,月嫂這一群體越來越受關注。然而大家對月嫂們似乎并不了解,有些初次接觸月嫂的人甚至直呼:“三觀都被刷新了!”據報道,總體而言,月嫂的工資檔位一般有“初級”“中級”“高級”“金牌”和“首席”幾類分法。具體屬于哪一等級,各家家政平臺按照自己的標準來評判。無論是學校的家政專業學者、家政公司管理人員,還是客戶、月嫂們自己,都感到月嫂這個行業“太亂了”。
近年來,月嫂行業蓬勃發展,但仍存在有效供給不足、行業發展不規范、消費者滿意度不高等問題,值得引起重視。可想而知,月嫂的技能等級任由平臺自作主張,豈能不亂?前不久,央廣記者調查發現,目前月嫂技能培訓至少有三亂:其一,培訓7~10天,時間這么短,能否學到專業服務讓人懷疑;其二,課程五花八門,意味著培訓內容缺乏規范;其三,證書不統一,說明發證機構混亂,或者說存在隨意發證。月嫂行業亂象頻頻,亟待規范。關鍵的問題在于,月嫂等級評定的依據到底是什么,究竟由誰說了算?
目前,《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中與月嫂行業相關的,僅有?“育嬰員”“保育員”兩種職業,并無“金牌月嫂”之類的說法。而國家標準委2016年2月發布的《家政服務——母嬰生活護理服務質量規范》將母嬰生活護理服務分為六級,包括從一星級到五星級以及金牌級,并未設定“高級”“首席級”。而且,標準雖然有,但僅是“推薦性”而非“強制性”的。此外,一些地方也設定了本省、市的月嫂等級標準。令人憂慮的是,目前,“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人才研究會”“中國國家人事人才培訓網”等機構都表示自己發的月嫂等級證全國通用,也不乏一些平臺和月嫂培訓機構以自定的標準或者“拉大旗作虎皮”,假冒他人名義來搞培訓、發證。
沒有規范的市場,只會帶來泥沙俱下。證出多門,難免會魚龍混雜,容易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損害消費者利益,擾亂月嫂市場秩序。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巾幗家政定點務工人員、高級育嬰師蔡細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月嫂行業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統一’。盡快建立月嫂行業培訓管理制度,規定市場準入資格、技能培訓等內容,加強對月嫂行業的規范,是必須要推動的事。”
遏制月嫂行業亂象,首先要解決好證出多門問題。有關部門有必要深入調查研究、科學論證,制定專門辦法,統一發證機構和月嫂等級評定標準。其次,對于該不該叫“首席月嫂”,技能能級究竟該怎么評定,由誰來評定,以及月嫂的操作規程、操作要求,必須予以明確。一方面,有必要統一各地的月嫂技能考核質量與水平;另一方面,須促進各地月嫂技能培訓水平的整體提高、均衡發展。
國務院辦公廳今年6月印發的《關于促進家政服務業提質擴容的意見》提出,建立家政服務信用信息平臺系統,探索建立全國家政企業和從業人員社會評價互動系統。期待家政服務信用信息平臺系統早日建成,使月嫂的等級證書能上網“一鍵可查”,方便消費者甄別選擇,以倒逼月嫂市場規范。
遏制月嫂行業亂象,還需加強監管。商務、人社、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要認真落實“誰主管、誰負責”原則,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加大整治力度,以“零容忍”的態度,嚴懲“黑培訓”“黑中介”等違法違規者。同時,構建協同配合機制,加大日常監管力度,不給培訓機構和中介打“擦邊球”的機會,常抓不懈。假以時日,方能不斷提高消費者滿意度,確保月嫂行業健康、有序,實現高質量發展。
責任編輯:覃肄靈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