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捷龍一號首飛成功?“國家隊”加速布局商業航天

            2019-08-19 08:53:43     來源:人民網-科技頻道

            2019年8月17日12時11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捷龍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順利將三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人民網北京8月17日電(趙竹青)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型商業運載火箭“捷龍一號”17日成功首飛。這意味著中國航天“國家隊”在商業航天大棋盤上又落下一枚關鍵棋子。

            “捷龍一號”是中國航天“國家隊”――火箭院所屬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采用商業化模式面向商業小衛星發射市場打造的一款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當日12時11分,捷龍一號遙一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以“一箭三星”方式,順利將三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商業航天,群雄逐鹿

            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逐步開放,商業航天萬億級市場近在眼前。火箭作為人類航天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歷來是商業航天的兵家必爭之地。

            一方面是藍箭航天、星際榮耀等一批民營商業火箭公司迅速進場,相繼實現突破。另一方面,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國家隊”也加快向商業領域延伸拓展的步伐,以“長征”、“快舟”等火箭提供多元化的發射服務。

            作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主導力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很早就向民間開放了長征系列火箭的剩余運力。然而隨著微納衛星、小衛星應用市場的逐漸發展,星座組網動則需要成百上千顆星組成,發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長征火箭的發射機會也越來越變得“一位難求”。

            因此,為滿足市場的多元需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院通過其全資商業航天平臺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運用純商業模式打造了更加貼近市場的“龍系列”運載火箭。

            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總裁唐亞剛介紹,“龍系列”目前規劃了“捷龍”和“騰龍”兩個系列。其中,捷龍系列就是以商業固體運載火箭為主,對發射設施的依賴度比較低,而且比較靈活;騰龍系列則是以液體運載火箭為主,運載能力也比較大,從降低成本的角度,以液體為主。

            模式創新,捷龍先行

            據火箭院捷龍一號運載火箭項目技術經理龔F介紹,“捷龍一號”總長約19.5米,箭體直徑1.2米,起飛重量約23.1噸,是我國固體火箭中體積最小,重量最輕的火箭。

            “捷龍”以其靈活的身軀,瞄準的是未來商業航天最熱門的領域之一:面向國內外300千克以下不同軌道微小衛星發射需要。

            唐亞剛介紹,“捷龍一號”700千米高度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可達150千克,單發價格不超過2500萬元,可以滿足用戶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發射需求,為微小衛星技術驗證、星座組網和補網提供更加安全、靈活、經濟、迅速的服務。

            在技術方面,“國家隊”的基因是其金牌保障。作為和長征火箭一脈相承的“親兄弟”,捷龍亦是源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60多年的技術積淀和發展,因此擁有技術成熟度、飛行可靠性方面的天然優勢。同時,捷龍具有“兩高兩快”的特點,即高可靠、高性價比、快履約、快發射。它的發射服務履約周期大大縮短:與用戶簽約后6個月即可出廠,采用一車一箭方式,成熟期運抵發射場后能夠實現24小時內快速發射。

            在性價比上,捷龍更是做到了極致。唐亞剛介紹,捷龍作為固體小火箭,雖然從單位成本角度來看,不及大火箭更有優勢,但是大火箭打小衛星的搭載機會并不多,“所以從單次專屬發射的角度,捷龍的單位入軌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

            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燕生曾指出新時代商業航天的變化:利用社會資本開展研制生產,促進模式創新。“這兩個變化在捷龍一號上都有所體現。”唐亞剛說,捷龍一號的經費投入用的不是國家經費,而是面向社會資本融資的。另外,捷龍一號的研制過程打破了原有的配套關系,重新通過競爭選擇性價比最優的配套單位,有利于全箭降低成本提高性能。

            據了解,“捷龍一號”將按照“三步走”的節奏,來逐步開展運營:第一步是從2018年研制啟動到2019年8月,完成首飛任務1發,創新商業、研發、運營等三種模式;第二步是從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完成研制批任務5發,完成1.4米衛星艙方案設計和飛行驗證,具備國內各主要發射場實施發射的能力;第三步從2021年起,進入成熟批任務階段,為每10發一批,實現批量發射能力。

            百花齊放,攜手并進

            目前,航天在衛星通信、導航和遙感三個應用方向上已經實現了大眾化應用。雖然中國的商業航天還處于起步階段,未來,隨著商業航天產業的逐步發展,航天將不再神秘,航天技術將會服務于大眾生活。

            “未來的發射市場應該是非常廣闊的。低軌互聯網移動通信需求,遙感信息數據需求,都將有很大的市場。”唐亞剛表示,“讓航天鏈接人類生活”,這是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的使命和愿景,也是作為商業航天“國家隊”的責任與擔當。“我們作為‘國家隊’有責任將中國的商業航天往高端、往創新驅動去引領,真正把商業航天作為中國航天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亞剛表示,“國家隊”參與商業航天的初衷,就是利用社會資本、社會資源,來加速創新,服務于航天強國建設。“火箭院做商業航天并不是要壟斷市場,因為一家獨大的市場是沒有活力的。我們希望能夠跟其他的商業航天企業,共同來形成中國商業航天的國際競爭力,去跟國際上的大國強國去競爭。”

            “我想政府航天和商業航天的發展一定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在唐亞剛看來,商業航天的技術來源于政府投入和積累,商業航天靈活的機制又會催生技術的快速發展、創新,反過來會反哺原有的航天技術。

            據悉,此次發射任務由三顆衛星組成,主星為“千乘一號01星”,由北京千乘探索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兩個搭載衛星為“星時代-5”衛星和“天啟二號”衛星,分別由北京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國電高科科技有限公司研制,衛星入軌后將開展一系列技術驗證和數據服務。這也是中國商業航天“國家隊”助推民營商業衛星企業發展的力證。

            (責編:牛鏞、岳弘彬)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