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北京藍皮書:城鄉養老助殘設施“有差距”
北京市城鄉社區養老設施覆蓋面差異明顯,懷柔、門頭溝等遠郊區平均每個鄉鎮街道擁有的養老助殘設施還不到1個。日前,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組織編寫、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北京藍皮書:中國社區發展報告(2018~2019)(社區養老專題)》發布。
目前,養老助殘設施使用的名稱比較廣泛,包括養老院、老年活動中心(場、站)、養老服務驛站、養老照料中心、殘疾人溫馨家園、老年大學等。從街鎮層面看,西城區是街道鄉鎮具有養老助殘設施密度最高的區,平均每個街道鄉鎮有3.93個這樣的設施,大興區平均有養老助殘設施2.27個,豐臺區有2.29個,朝陽區有2.19個,東城區有2個;最少的是懷柔區和門頭溝區,平均每個鄉鎮街道只有0.53和0.54個養老助殘服務設施;延慶區平均為0.61個,平均數低于1的還有密云、平谷、順義、通州和昌平。位于郊區,特別是遠郊區、近年新發展起來的區域,養老助殘設施往往更為缺乏。
從社區層面看,養老助殘設施在社區層面的覆蓋比例為40.4%,社區養老助殘設施覆蓋比例大大低于街道覆蓋67%的比例。覆蓋比例最高的是西城區,占到近80%;其次是平谷區、海淀區、房山區、東城區、密云區,在50%以上;比例比較低的是通州、昌平、石景山和大興區,均在20%左右,甚至更低。
值得關注的是,養老助殘設施覆蓋的人數和面積,在不同區域差異巨大與北京市人口密度差異大有關,也就是說一些農村老年人口較少,不足以支撐起養老助殘設施的運營。但即使是為數不多的老年人,同樣有養老助殘的需求。本報曾報道過通州區漷縣鎮軍莊村獨居老人米廣林的生活現狀,由于村里還不能為獨居老人解決就餐問題,這個78歲的老人平時就用水煮些白菜、蘿卜之類的青菜,再托人給捎點餅、饅頭,對付著吃。
而北京正在探索符合農村實際的養老服務模式。在農村,鄉里鄉親之間互助養老,將農村特困老年人集中供養等,將獲得政策方面的支持。
文/本報記者?陳斯
責任編輯:趙慧芳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