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歸隱田園 城市老人愛上鄉村養老
詩人王維曾在《山居秋暝》中寫道:“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他將鄉村景致描繪得讓人神往。大自然的田園風光,既是古代文人雅士熱衷的主題,也是一些官員和將士晚年的歸隱之地。時過境遷,寧靜的鄉村,成為不少城里人養老的風水寶地。他們遠離塵囂重歸大自然,以旅游、移民、還鄉、租賃等模式居于農村,過起了“上山下鄉”的生活。
北京老人鄉下養老不愿回城
隨著農村許多“新鮮血液”涌入城市工作,京郊的空房趨多,一些北京的退休老人更樂于租下農村院子,享受城市里體會不到的養老田園生活。種地、爬山、游山玩水隨心所欲,而子女們也見證著老人在勞作中有了健康的體魄。
北京的年輕人小陸先生,2年前在房山區竇店附近的村子為父母租下一個小院。小院的總面積近千平方米,8間坐北朝南的平房,租金每年才1萬多元。房主的孩子在北京城里買了大房子,工作忙就將父母接過去養老。農村的院子空出,閑置多年顯得很亂。今年66歲的老陸夫婦不求人,自己動手收拾院子,把房前屋后的樹木和土地規劃得很有條理:種上西紅柿、茄子、南瓜、葡萄、豇豆,還養了小雞。天晴時,老陸夫婦在山上山下騎車散步。第一個秋收時節,老陸還邀請家人們,在院子里的藤架下吃綠色無公害的自家飯菜。臨走時,老陸夫婦還送給大家自家產的柴雞蛋。如今第二個夏天到來,老陸在街坊們的指導下,讓自家菜園子的種類更豐富。另一個變化是,夫婦倆在地里干活,竟然半天都不覺得累。孩子也跟著爺爺奶奶,學到城市里學不到的東西。
今年57歲的馬曜先生也是北京人,他也向往晚年能在郊區過田園生活。而90歲高齡的父親老馬就住在京郊,農村更自由更舒適。10年前,馬曜就幫父親在房山區琉璃河附近租了個450平方米的小院,每年的租金才3000元。最初馬曜考慮到父母高齡的特殊情況,就和姐妹約定好照顧父親的方式——他是家中唯一的男孩,每個周末為主照顧,幾個姐妹可以輪流陪父母。姐妹們如果照顧一天,可以拿走150元。本想以經濟讓姐妹們分擔照顧老人,但不料長溝濕地公園建成后,優美的自然田園風光引得大家更愿意在這里陪伴老人生活、吃農家菜,老兩口經常能享受到子孫滿堂的快樂。在馬曜的帶動下,身邊許多朋友也為老人在京郊物色院落養老。
大興區青云店鎮的小谷店村,也有一位北京老人精心耕耘,享受專業園藝之樂。今年67歲的葫蘆園主人李國良先生,租下塊荒地。李國良不為葫蘆帶來的經濟效益,而是將這里當成養生空間。從種葫蘆到種菜種果——西紅柿、茄子、豆角、大蔥、磨盤大棗、枸杞等都很養生。農村夏天不熱,這里成了家人朋友的聚集地。交通方便后,親朋好友也經常開車來找他,喝茶吃綠色蔬菜,還能鍛煉身體呼吸新鮮空氣。
城市老人寄養農家在全國吃香
這種“上山下鄉”的養老模式很適合城市里的老人,全國各地有很多老人年輕時都有下鄉插隊的經歷。如今老了以后,也希望自己解甲歸田。
在江蘇省南京市,有一些社區和醫院正嘗試“城市老人寄養農家”的新型養老模式。南京市徐慕社區楊家村有一家“養老示范戶”。主人是今年46歲的童道云,她在城里做保姆,后來將城里老人接來自家養老。小樓外的院子種花,擺盆景園藝,門口還有池塘,一派田園風光。盛姓老人2012年患腦中風,生活不能自理。醫院昂貴的住院費,令老人承受不起。2013年,童道云做陪護時,了解到老人遭遇后十分同情,就將老人帶到鄉下養老,一住就是5年。南京楊家村的村民楊祥珍,也將南京五臺山峨嵋嶺的老太太接回楊家村養老。不料,新型的“養老家”為村民增收致富打開新路徑。
農村閑置的房子用來發展養老事業,這是童道云和楊祥珍嘗試的新養老模式。最近,徐慕社區和江蘇省老年醫院合作,正在推廣這一“養老家”模式。并且他們還委托南京江寧沐春園護理院的養老管理、醫療護理資源做好對接,護理院全科醫生負責每周巡診,提供常規檢查和健康宣教。另外,江蘇省老年醫院也安排心臟科、內分泌科、老年專科等專家上門巡診。這些“養老家”經過嚴格評估,而且還與附近三甲醫院建立綠色通道,保證老人突發急癥的救治。目前楊家村有申辦“養老家”意向的達118戶,經過適老化改造已達到標準條件的有20多戶,床位30多張。社區還專門制定了《鄉村養老規范化管理手冊》,對于服務和收費標準作了明確規定。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臨安的天目山南麓的白沙村,也有不少來自上海和杭州的退休老人選擇長期居住享受“農家樂”。長三角地區城鄉差別縮小,使異地養老成為城市老人的一種選擇。
農村新型養老模式好處頗多
在城市養老設施還難以滿足需要的當下,“到農村生活”的養老模式不失為一種創新。農村養老模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承擔照護責任的農村人原先都在城市醫院或敬老院工作過,有經驗,也和老人有濃厚的感情。那些“老客戶”愿意跟他們一起回鄉,同時城市老人覺得農村生活好心情舒暢,也吸引更多親朋好友一起來農村養老,在全國形成一定規模的“養老村”。
城市老人“下鄉養老”好處頗多:一是農村空氣清新,享受鄉村寧靜;二是食物新鮮衛生,可以種菜養雞鴨,體驗不同生活;三是城市老人可以把城市房子出租,他們用養老金和租金就可以在農村生活得很自在;四是農村的照顧者在家就能工作,賺錢同時還能兼顧家里人的生活;五是減少了農村人員往城市跑的人口壓力,也疏解了老人在城市養老遇到的養老資源不足的問題,疏解城市養老壓力,可謂雙贏;六是新的養老模式,為解決城市保姆人員減少的困境找到新途徑。
目前,這種新的“上山下鄉”現象在我國已漸成潮流,不但解決了城市人養老難的問題,也為旅游養老服務業提供新的參考。當然,城里的子女也要“常到農村看看”,關心老人的同時也能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
文/王珉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73874’, container: s, size: ‘300,250’, display: ‘inlay-fix’ });})();//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