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中國社科院舉辦“重塑國際經濟金融新格局”研討會。(央廣網記者 馬文靜 攝)
央廣網北京8月14日消息(記者 馬文靜)近日,美國財政部罔顧事實,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引發國際社會廣泛質疑。
“匯率成了美國對付他國的武器。這些武器以裝扮為公理的精致理論包裹著,但外衣剝去之后,里面是赤裸裸的利益。”14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等專家在中國社科院舉辦的“重塑國際經濟金融新格局”研討會上表示,美國給中國貼“匯率操縱”的標簽毫無根據、顛倒黑白,匯率已然成為美國實現霸權主義的關鍵武器。
美國給中國貼“操縱匯率”標簽? IMF不支持
“美國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美國自己制定的評判標準。”李揚指出。
按照美國《2015年貿易便捷與貿易促進法》規定,認定“匯率操縱國”需滿足三個評判標準:一是特定經濟體對美國貿易盈余超過一年200億美元;二是該經濟體經常項目盈余占GDP比重至少3%;三是該經濟體持續單邊干預匯率,通過匯率干預買入的外匯超過GDP的2%。
2019年5月,美國財政部對“匯率操縱”的認定標準進一步收緊,包括經常性項目盈余占GDP的比例由至少3%降至至少2%;持續單邊干預匯率市場的時間從12個月中的至少8個月縮短為12個月中的至少6個月等。
“即便標準收緊了,而且極有針對性,中國還是不在匯率操縱國的范圍內。”李揚指出,中國除對美國的雙邊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這一條以外,其他標準均不符合。
事實上,真正對各國匯率有評估和監督職責并非美國,而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IMF發布中國年度第四條款磋商報告,重申2018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下降,人民幣匯率水平與經濟基本面基本相符,中國人民銀行幾乎沒有進行外匯干預。“這有力反駁了美國對中國‘匯率操縱國’的指責。”武漢大學經濟學博導管濤說。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丁志杰指出,美國給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的標簽是別有用心,主要目的有三:一是要占據道德制高點,企圖嫁禍于中國,使中國處于不利的環境;二是把美國的自身問題歸結于中國,以國際矛盾轉移注意力,企圖在大選中大打中國牌;三是作為一種極限施壓手段,迫使中國在中美經貿談判中讓步和就范,以撈取更大、更多的好處。
人民幣貶值是市場自發行為 與“操縱”無關
自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破7”以來,中國央行“不干預匯率貶值”便成為美國指責中國“操縱匯率”的借口。專家指出,美國對央行“故意使人民幣貶值以獲取國際貿易優勢”的指責是毫無根據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姚枝仲指出,這次人民幣貶值是市場自發的行為,匯率自動的調整并不是中國故意采取措施讓人民幣貶值,更不是為了在國際貿易中獲得優勢。
“人民幣‘破7’和貶值背后的重要因素是中美經貿摩擦的走向,‘破7’并不是由于中國政府操縱匯率,而是市場對中美經貿摩擦的應急反應。”丁志杰表示。
從中美經貿摩擦以來的匯率走勢不難看出,無論是去年6月還是今年5月,美國單方面宣布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的消息一出,本來相對穩定的人民幣匯率便出現了波動和貶值。
近日,中美經貿摩擦走向對匯率的影響再次顯現。8月13晚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表示,美國政府將推遲原定于9月1日開始對部分中國產品征收10%的關稅。消息一出,8月14日凌晨,離岸人民幣匯率最高升至6.9949,漲幅超1000點。8月1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7.0312,較前一交易日上調14個基點,結束九連貶。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日前撰文稱,中國經濟的韌性和潛力為人民幣匯率穩定提供了堅實基礎,人民幣匯率盡管會受到貿易摩擦等外部沖擊,但不會無序貶值,外匯市場在經歷短暫震蕩后終將回歸基本面。
“人民幣不存在大幅貶值的基礎。”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胡志浩表示,中美兩國在短期內不會完全脫鉤,中國不會脫離于世界,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在總體把控好資本項目管理的基礎上,中國可以進一步推進匯率市場化改革,盡快培育好市場主體,將挑戰轉化為深化外匯體制改革的機遇。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