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6.5%,超過同期GDP6.3%的增速。目前已有28個省份發布經濟半年報,上海、北京、天津、青海、甘肅等12個省份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扣除價格因素)跑贏了當地GDP。
有人對民生和經濟數據缺少感覺,認為GDP數據再大,按照14億人的分母平均,也被稀釋了。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些人同樣也不感冒,認為平均數“蛋糕”更像是吃不到的“畫餅”。其實,數據上的國富(GDP)和平均的民富(可支配收入),正反映了因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現實。這體現了宏觀經濟和微觀民生的辯證法,也體現了經濟數據指標和發展質量的辯證法。
當GDP統計越來越科學,國富(GDP)和民富(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就有了現實意義,并和民生獲得感和幸福感形成同頻共振。當人均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民生就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依然給出了6.3%的成績單,在全球大國中,中國經濟增速依然處于關鍵靠前位置,而且依然處于中高速增長區間。在中國GDP處于高位的情勢下,中高速的增長率意味著中國國富還在穩步增長。當然,在此情勢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更是不容易。
值得關注的還有兩個指標。一是上半年上海、北京、天津、山東、重慶、陜西、青海等12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速超過了當地的GDP增速,其中青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比GDP高了3.8個百分點,陜西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比GDP高了1.6個百分點。這12個省份中,有8個屬于中西部地區,這些中西部省份不僅發展速度較快,而且人均可支配收入跑贏了當地GDP。中西部地區在省富和民富兩方面實現了量化并舉的增長,意味著中西部地區正在補上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短板,逐步破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
二是上半年上海、北京、浙江、天津、江蘇等9省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15294元這一平均水平。9省份中的東部沿海地區,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全國均值也是題中之義,但這些地區也面臨著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尤其在新技術革命啟幕的情勢下,如何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是這些地區最緊迫的現實使命,如何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考驗著這些省份的智慧。
再以兩大經濟強省廣東、江蘇為例,一個GDP超過10萬億,一個超過9萬多億,但兩省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方面,都未跑過兩省GDP增速,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僅僅排在五、六位,只有人均2萬元多一些。而第三大經濟強省山東,和粵蘇兩省的差距越來越大,且山東在新舊動能轉換方面壓力較大,任重而道遠。
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贏GDP增速,是個復雜的辯證法,而非一道簡單的算術題。要理解其中深意,既要從國家層面進行橫向與縱向對比,又要分區域進行分析,還要和自己的過去做對比。不管如何,中國民富、省富和國富都在齊頭并進往前沖,先發優勢地區在經濟增速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方面會從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后發優勢地區則會迎來質量并舉的巨大機遇。
(責任編輯:DF515)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