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北京青年報刊評:發展平臺經濟 更大激發市場活力

            2019-08-09 01:30:45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北京青年報

              平臺經濟的發展重點要更多體現在“互聯網+服務業”“互聯網+生產”“互聯網+創業創新”等方面。要支持社會資本進入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教育培訓、養老家政、文化、旅游、體育等新興服務領域,改造提升教育醫療等網絡基礎設施,擴大優質服務供給,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圍繞更大激發市場活力的目標,聚焦平臺經濟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遵循規律、順勢而為,加大政策引導、支持和保障力度,創新監管理念和方式,落實和完善包容審慎監管要求,推動建立健全適應平臺經濟發展特點的新型監管機制,著力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

              所謂平臺經濟,是以新型基礎設施(云、網、端等)為基礎,以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為驅動,基于互聯網平臺,通過資源共享模式,實現產業跨界融合、業態創新等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當前,平臺經濟正在全球興起。據統計,全球15大互聯網公司均采用平臺模式運行,全球最大100家企業中的60家,其主要營收也來自平臺模式。以互聯網企業為主體搭建起來的平臺企業在今天的中國也非常活躍,平臺經濟的崛起和發展,為中國經濟在目前復雜的外部條件下克服困難繼續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動力,其所創造的經濟能量在GDP中占比日益增厚。以2018年為例,我國網上零售額就已突破9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3.9%。平臺經濟對于優化資源配置、促進跨界融通發展和“雙創”、推動產業升級、拓展消費市場尤其是增加就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平臺經濟的重要性正日益凸顯。今年7月17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就已確定了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的舉措,并在隨后制訂了《指導意見》,就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作出了規范和指引。《指導意見》切準了我國平臺經濟在目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一系列針對性措施的推出為平臺經濟的健康發展廓清了認識誤區,掃除了制度障礙,從而為我國經濟的健康運行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指導意見》明確,平臺經濟的發展重點要更多體現在“互聯網+服務業”“互聯網+生產”“互聯網+創業創新”等方面。要支持社會資本進入基于互聯網的醫療健康、教育培訓、養老家政、文化、旅游、體育等新興服務領域,改造提升教育醫療等網絡基礎設施,擴大優質服務供給,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要適應產業升級需要,推動互聯網平臺與工業、農業生產深度融合,提升生產技術,提高創新服務能力,在實體經濟中大力推廣應用物聯網、大數據,促進數字經濟和數字產業發展,深入推進智能制造和服務型制造。

              依托互聯網平臺完善全方位創業創新服務體系,實現線上線下良性互動、創業創新資源有機結合,鼓勵平臺開展創新任務眾包,更多向中小企業開放共享資源,支撐中小企業開展技術、產品、管理模式、商業模式等創新,進一步提升創業創新效能。這些政策指引,使互聯網平臺更積極地融入到實體經濟,一方面為互聯網開拓出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可為互聯網注入更多實體經濟元素,從而孕育出新的經濟增長點。

              平臺經濟作為一種新興的經濟業態,其發展前景可觀,但它在發展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問題。為此,《指導意見》從多方面就提高市場服務水平和監管水平提出了切實的要求,這些要求與政府近幾年針對市場管理提出的一系列“放管服”改革的目標是一致的。對于平臺經濟來說,它在運行和發展過程中已經產生了一些在傳統業態中沒有遇見過的新問題,更需要政府以包容審慎監管的態度來研究和處理這些問題,科學合理界定平臺主體責任,依法懲處網絡欺詐、假冒偽劣、不正當競爭、泄露和濫用用戶信息等行為,使平臺經濟的發展始終能夠保持既活躍又有序的狀態,使它注入于市場的新動能始終表現為正能量。

              本報特約評論員

            責任編輯:覃肄靈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