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想見偶像?《上海堡壘》現“天價票”

            2019-08-08 02:00:12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想見偶像?《上海堡壘》現“天價票”

              由滕華濤導演、鹿晗和舒淇主演的《上海堡壘》將于8月9日上映,鹿晗正為了該片的宣傳踏上了路演征程。似曾相識的“天價票”又來了,這次商家盯住的是鹿晗的粉絲們。

              劇情梗概

              電影《上海堡壘》改編自江南的同名小說,講述的是由江洋(鹿晗飾)、曾煜(王宮良飾)、潘翰田(王森飾)、路依依(孫嘉靈飾)組成的灰鷹小隊與舒淇飾演的指揮官一同奮力拯救地球的科幻故事,其中既有全人類并肩堅守最后戰場的熱血與勇氣,又充滿錯過與遺憾的暗戀。

              現象

              按照與鹿晗遠近不同

              票價最高達近千元

              為了親眼看到鹿晗,粉絲們可謂不惜代價:在深圳一家影院,8月9日《上海堡壘》的不同場次中,票價最低的為42.9元,但是標注了“映后見面會”的電影票價則為680元,且座位只剩最后兩排。而從購票App上可以看到,有的影院的場次按照與鹿晗遠近的不同,票價也分為階梯式的增長,從404元、604元、704元、804元到904元不等。

              據悉,《上海堡壘》將于8月9日上映。導演滕華濤表示,選擇鹿晗是因為看中了他的“少年感”與“仗義”:“小鹿剛出道時,就一眼看中了他的少年感,覺得他就是電影里的江洋。

              分析

              商家靠粉絲量賺錢

              “映后見面”成經濟增長點

              粉絲經濟如今已經影響到了電影的諸多環節,從制作到宣發,制作方都已經把演員的“粉絲量”當作重要的考量。

              在嗅覺靈敏的商家看來:粉絲獲取資訊→追蹤信息動態→參與互動→追星,這就是一個完整的賺錢閉環過程。利用粉絲見偶像的心理來賣錢,還能由此推動提升影片的影響力,這可是一筆好生意。今年4月,有影院將《復聯4》首映場的票價提高到了300元。當時即被觀眾吐槽為“吃相難看”,相關影院也遭到了主管部門的整治。

              鹿晗有眾多擁躉,僅鹿晗工作室的粉絲數量就達430萬。電影上映,主創都會路演宣傳。于是,“映后見面”成為影院的經濟“增長點”。

              由此,“能夠見鹿晗”就成了一些人的“商機”,鹿晗的粉絲們這兩天也被外界稱為新型“韭菜”。

              回應

              不背抬價的鍋

              倡導粉絲理性追星

              對于影院肆意漲價的行為,《上海堡壘》片方表示,抬價的鍋他們不背。《上海堡壘》官微特意發表聲明稱:片方定制了10個城市的路演安排,但個別影院和黃牛利用觀眾熱情哄抬路演票價,“盡管我們尊重影院遵循市場規律自主定價的權力,但是我們也堅決反對個別影院借機抬高路演活動票價,更堅決抵制黃牛高價倒售的行為!”

              鹿晗工作室也呼吁大家理性追星,“鹿晗先生與鹿晗工作室一貫反對不合理定價,也一直積極通過各種公益活動,倡導粉絲理性追星。在此,我們也發出呼吁,合理規范市場行為,共建和諧市場環境。”文/本報記者 肖揚

              評論

              粉絲經濟不宜摻雜太多雜質

              毫無疑問,提升票價的背后都有著市場的稀缺性。比如,《復聯4》的高票價可以讓影迷成為全球最早觀看到這部電影的一批觀眾,而且不受任何劇透的困擾;《上海堡壘》見面會的票價水漲船高則可以讓粉絲與昔日難得一見的鹿晗近距離見面、交流電影。

              當然,影院有一定的自主經營權,但這一切都應該在合理的范圍之內。平日里只需要40多元就可以看到的電影居然被挑高了10倍、20倍的價格,這完全是“撈一筆”的心態——把偶像和粉絲當成了賺錢機器。

              此外,粉絲有喜歡偶像的權利,但粉絲應該以更為理性的方式參與到偶像形象的塑造與建構中。與此同時,偶像應以職業素養、人格魅力和優秀的藝術作品來回饋粉絲。而作為第三方的影院、片方或者各種資本不能短視逐利,為消費情緒推波助瀾,不要忘記自己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粉絲經濟成為一種良性的增值,而不是成為一個“貶義詞”。

              如今的粉絲經濟摻雜了太多的雜質。而且事實證明,《小時代》之后,粉絲經濟對于電影票房的推動力并不大,決定電影的最終還是口碑與品質。

              文/本報記者 肖揚 統籌/劉江華

            責任編輯:覃肄靈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