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面對美方極限施壓 中國以“穩”應“變”底氣足

            2019-08-07 20:38:07     來源:央廣網

              

            8月7日,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舉辦“堅定信心 有效應對美方極限施壓”研討會。(央廣網記者 馬文靜攝)

              央廣網北京8月7日消息(記者 馬文靜)對3000億美元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0%關稅,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近日,美方頻頻對中國采取極限施壓手段。“我們有不怕挑戰的底氣”,7日,多位專家在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舉辦的研討會上表示,外部壓力將成為新常態,但在穩定的中國經濟基本面、強大的國內市場、良好的產業鏈基礎支撐下,中國有能力打破美國的圍堵。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是談判的底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表示,中國經濟潛力足、韌性強、回旋余地大,使得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戰略定力。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主要宏觀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運行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4%,與去年四季度持平,二季度受外部環境影響,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是上半年依然保持了6.3%的增速。

              王一鳴指出,面對中美經貿摩擦,要以中國經濟發展的“穩”應對美國的“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不會改變,財政和貨幣政策仍然有足夠的空間,中國要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進一步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狠抓“六穩”政策落地見效。

              “中國擁有規模巨大而且迅速增長的國內市場,這是巨大的優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常務副院長、研究員林兆木表示,我國經濟發展具備轉向更大程度依靠消費和內需增長的條件,眾多的跨國公司難以放棄中國市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數據,2008年中國進口占全球進口的6.7%,遠低于美國13.2%的占比,而2018年中國進口占全球占比猛增到11%,而美國占比下降到13%。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原部長、研究員趙晉平也指出,內需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企業最重要的利益來源。中國擁有4億人左右的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成長性的中等收入群體,為中國經濟通過消費拉動增長帶來空間,這是中國經濟發展韌性的重要表現。

              完備的供應鏈也是中國應對美國施壓的底氣。中國具有門類齊全的獨立工業體系,220多種主要工農業產品的生產能力,穩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上已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趙晉平表示,這極大的提升了中國和所有的貿易伙伴之間緊密的聯系,美方無法撼動這一利益交融的巨大群體。

              即便是美國企業,也難以離開與中國密切交織的供應鏈。“將供應鏈移出中國,我們做不到”,在今年6月美國舉行的聽證會上,美國企業代表普遍認為,中國供應鏈暫時無法替代,如果轉移供應鏈將面臨巨大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而且存在不確定性。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中國具備打破美國圍堵的能力和條件,對于美國毫無道理的違背全球經貿規則的做法,短期內,中方必須采取堅決的反制的措施,因為國際經驗早已證明,這是充分遏制美國貿易爭端繼續升級、繼續擴大和蔓延最有效的手段。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余淼杰指出,中方應該繼續堅持以同等比例、同等力度進行反制,同時中方要做到有理有利有節,不打“第一槍”,力度不要超過美國對我國征收高關稅或其他貿易制裁的力度,讓美國重新回到談判桌來。

              從長期來看,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是應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的根本之策。與會專家指出,中國要保持戰略定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繼續深化市場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同時,努力拓展外部空間,大力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助力新型全球化發展。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