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6日舉行中美經貿關系研討會。(央廣網記者 高藝寧 攝)
央廣網北京8月6日消息(記者 高藝寧 張佳琪)人民幣匯率11年來首度跌“破7”后,當地時間8月5日下午,美國財政部正式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是1994年以來首次。
對此,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院長桑百川在6日舉行的中美經貿關系研討會上表示,美國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最根本目的是為了配合美國發動的對華貿易戰,使得美國對中國輸美商品加征關稅的效應達到最大化。
人民幣匯率“破7”是市場作用結果 并非有意操縱
“在中國并沒有進行人民幣匯率操縱的情況下,美國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是缺乏依據的,也缺乏經濟基礎的支撐。”桑百川指出,在美國對華出口產品加征關稅后,美國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使得人民對于中國未來經濟前景有某種程度的擔心,在這一背景下人民幣出現一定幅度的貶值,這是市場作用的結果,并非是中國有意的匯率操縱。中國已經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這并不等于政府和金融部門要放縱匯率任何波動,而是要保持匯率的相對穩定和均衡。
在桑百川看來,美國挑起貿易戰的政策、手段,以及希望美元對人民幣相對貶值的一些政策,也使其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甚至在走“鋼絲”,最終會挑戰美國核心的經濟利益。
他進一步解釋到,如美國認為人民幣在前期有一定的貶值是匯率操縱,希望人民幣升值,從而避免人民幣對沖美國加征關稅所造成的影響,使得加征關稅的效益達到最大化。但一旦人民幣有所升值,意味著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相對貶值,美國國內經濟矛盾的發展,特別是前期降息,使得美元存在貶值的可能性。而一旦美元出現較大幅度貶值,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就會受到沖擊,從而損害美國核心的經濟利益。
桑百川還表示,中國人民幣匯率存在著相對穩定的基礎,只要中國經濟保持相對平穩的運行,人民幣合理均衡的匯率水平是可以實現的,人民幣的匯率是完全可以保持相對穩定的。
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缺乏法律支撐
“美國是一個號稱講法治的國家,但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的行為完全違反了美國當地法律。”商務部研究院西亞非洲研究所所長張建平說。
2016年2月開始,美國財政部認定匯率操縱的法律依據變更為《2015年貿易便捷與貿易促進法》,該法案對匯率操縱國的認定提出了三條明確的量化指標:一是對美國存在較大的貿易順差,達到每年200億美元以上;二是該經濟體的經常賬戶順差占GDP比重超過3%;三是該經濟體持續單邊干預匯率,對持續單邊干預的評估標準為該經濟體通過買入外國資產促使本國貨幣貶值,且12個月購買總量占該經濟體GDP的比重達到2%。
張建平指出,2018年中國經常帳戶順差占GDP的比重僅為0.37%,不符合標準二。另據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2016年下半年至今,中國外匯儲備規模一直穩定在3萬億美元左右,不存在大規模買入外國資產促使本幣貶值行為,因此不符合標準三。
“人民幣匯率現在是雙向波動的,是基于市場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美國財政部根據總統決定,立刻就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顯然不符合美國相關法律規定。”張建平表示,在此情況下,美國的經貿政策,無論是關稅政策還是目前的匯率操縱指責,包括在知識產權問題上對中國的指責,都是缺乏事實依據的,很難讓世界人民服氣。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