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南北共飲長江水 全靠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調水工程

            2019-08-06 10:31:23     來源:央廣網     作者: 央廣網

              原標題:南北共飲長江水,全靠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

              炎炎夏日,在河南許昌供水公司中控室,大屏幕上顯示著全市供水管網的運行情況,每天來這里巡查是王永強的日常工作。他說,2014年南水北調通水之前,他覺都睡不好。如果現在的用水量發生在2013年,根本無法想象。

              王永強:“那時候整天基本上就是沒水,吃飯時間基本上就半公斤的壓力,只有一樓有水,不吃飯的時候可能一樓都不一定有。”

              王永強的焦慮是有數據佐證的。黃河、淮河、海河流域的水資源量僅占全國總量的7.2%,卻供養著我國近三分之一的人口。

              水,不僅缺,品質也不好。因為大量超采地下水,造成地面下沉、生態惡化,海水從地下侵入。國務院南水北調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汪易森形容,超采地下水甚至形成了“漏斗”。

              汪易森:“河北省的衡水、滄州,這幾個地方長期飲用高氟水、苦咸水,苦咸因為它靠近渤海灣,地下水的地層結構破壞了,地下水位下降了,海水就進來了。”

              北方缺水,從哪里借?

              1952年10月30日,毛澤東主席視察黃河,提出了“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調的宏偉設想由此誕生。

              紀錄片:“歷經數十載的論證與研究,2002年,《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得到國務院批復,并于12月開工……”

              這個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調水工程,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規劃最終年調水量448億立方米,大約相當于黃河的年均水量。規劃了東、中、西三條干線,總長度4350公里,和東北大河黑龍江差不多,已建成的東線、中線一期工程2899公里,比嶺南的母親河珠江還要長。

              如何做到水往高處流?

              南水如何送到北方?

              南水北調東線布局從江蘇揚州附近抽取長江水,利用京杭大運河及與其平行的河道,逐級提水北送,并連接起調蓄作用的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和東平湖,一路向北。整條線路惠及江蘇、安徽、山東、河北、天津五省市。

              東線工程面臨的最大難點是地勢問題,山東的地勢高度比江都長江口高出約40米,如何跨越這40米的高度屏障,實現水往高處流?

            揚州江都站揚州江都站

            江都站內部江都站內部

              起點揚州江都的水利樞紐號稱“現代都江堰”,是東線工程的一號泵站,泵站大樓依然保留著上世紀60年代的建筑風格。

            東線工程源頭——江都水利樞紐? 圖自:江蘇省水利廳東線工程源頭——江都水利樞紐? 圖自:江蘇省水利廳

              4組大型泵站把長江水抬升后,通過引水渠引向京杭大運河,經過12級階梯泵站,把長江水提高到將近13層居民樓的高度,再“鉆入地底”利用虹吸效應穿越40米高的黃河,最終抵達東線一期工程的終點——山東武城縣大屯水庫。

              南水北調的水源地在哪里?

              大屯水庫像從平原上拔地而起,建筑外觀更像一座大型體育場。水庫碧波蕩漾,周邊引水河道生機盎然。這里不曾有過的白鷺也慕名而來。

              武城縣龐莊村村民張金云:“水里的水鳥,咱也叫不上名字來,過去這里根本看不到我們這個地方,過去都是白茫茫一片,都是鹽堿地,自從南水北調運行以來,不光是水庫,一個是給河道也凈化了。”

            山東大屯水庫山東大屯水庫

              未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還將繼續北延穿過河北到達天津,緩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供水壓力。

              紀錄片:“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開工建設,輸水干渠地跨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個省市……”

              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水質連續25年穩定在國家二類以上標準。南水北調中線全程采用“自流”方式,讓水自行北流,同時加大向北供水面積。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對丹江口水庫進行加高,這項工程自2005年開始,2010年完工。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公司總工程師湯元昌說,將大壩加高14.6米,工程難度不亞于“再新修丹江口大壩”。

            鳥瞰丹江口水庫 拍攝:張洪波鳥瞰丹江口水庫 拍攝:張洪波

              湯元昌:“初期工程1958年開工建設,當時10萬大軍肩挑背扛用了十年的時間。我這個加高工程,基本和初期工程差不多一致,最高峰3000人。”

              水庫加高后,蓄水位從157米提高到170米,與北京形成98.8米落差,一路自流1432公里,抵達北京。

            丹江口水庫的發電機組丹江口水庫的發電機組

              截至今年7月,南水北調東線、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267.13億立方米,相當于1800個西湖的水量,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億。

            丹江口大壩 拍攝:張洪波丹江口大壩 拍攝:張洪波

              不斷水了,水質清了,水垢也沒了

              早上六點半,河南許昌市民王改枝就已經開始在廚房里忙著為家人做早餐。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便嘩嘩的流了出來。

              王改枝:“以前我們用的水看起來就比較混,南水北調的水過來了,這看著水質也清了,以前斷水情況也沒有了,水垢也沒有了。”

              南水北調東線、中線工程已經初具規模,西線工程仍在論證階段。南水北調,不僅基本解決了北方的缺水問題,更為北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汪易森汪易森

              國務院南水北調專家委員會副主任汪易森:“未來的話,如果說我們南水北調總體東中西三線工程都能夠完成的話,我們最終可以基本上實現了黃淮海河流域和西北內陸河流地區的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發展的相適應。”

              習近平就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作出重要指示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希望繼續堅持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環保后用水的原則,加強運行管理,深化水質保護,強抓節約用水,保障移民發展,做好后續工程籌劃。”

              受益于南水北調工程的人們,在你擰開龍頭的那一刻,請不要忘記它來自何處,這水,凝聚了太多人的艱辛、付出和期冀。

              中國高鐵

              “千里江陵一日還”不再只是浪漫

              北斗衛星

              “巡天遙看一千河”不再只是豪邁

              高速公路貫通的神州大地

              “西出陽關多故人”

              互聯網連接的你我,“坐地日行八萬里”

              這就是可愛的中國

              南水北調,永定河畔的首都

              也能“共飲長江水”

              西電東送,黃浦江邊的上海

              也能“環球同此涼熱”

              “一橋飛架南北”的港珠澳大橋

              使“天塹變通途”

              “截斷巫山云雨”的三峽大壩

              讓“高峽出平湖”

              這就是我們偉大的祖國

            責任編輯:趙慧芳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