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為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培育強大新動能

            2019-08-06 08:45:27     來源: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為潛力巨大的消費市場培育強大新動能

              中國即將成為世界最大消費市場

              中國當前的消費規模已經與美國接近,在消費平穩快速增長的背景下,中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看當下――

              中國消費規模與美國日益接近

              近幾年,中國與美國的消費規模差距逐漸縮小,按照當前中國消費增速遠高于美國的情況看,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指日可待。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0%,達38.10萬億元人民幣,按2018年平均匯率1美元兌換6.62元人民幣計算,約合5.76萬億美元。同期美國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5%。中美消費規模差距從2017年的3400億美元縮小到2800億美元,比上年縮小1.35個百分點,中國消費規模相當于美國的95.36%。

              2018年美國經濟增速為2.9%,雖然創2015年以來最高點,但是隨著減稅、增加政府支出、激勵美元回流等舉措帶來的刺激效應逐漸衰減,去年各季度美國經濟增速已經呈現逐季下行的態勢,第二、三和四季度經濟同比增速分別為2.8%、2.7%和2.6%。雖然今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增速達3.2%,但主要得益于短期因素拉動,作為美國經濟增長最主要支柱的消費貢獻率則顯著下降,僅為0.82個百分點,不僅低于去年第四季度的1.66個百分點,而且跌破過去5年同期的平均值1.32個百分點的水平。今年二季度,美國的經濟增速僅為2.1%,整體延續下降走勢。根據IMF最新預測,今年美國的經濟增速將為2.3%,比今年1月份預計的2.5%下調了0.2%,比2018年預測的2.9%下調0.6%,美國2020年的經濟增速將下降至2%以下。當前中美消費規模差距僅差2800億美元,如果按照2018年的追趕速度保守估計,中國在2020年就能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

              算潛力――

              中國潛在消費市場規模更大

              中國居民消費意愿強烈,未來潛在消費市場規模巨大。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全國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853元,消費傾向高達70.3%,即我國居民平均每人把七成以上的收入用于消費。其中,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更是高達82.9%。2018年,美國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到18517美元,中國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約為4117美元,僅為美國的23%。如果中國的人均消費水平達到美國的水平,意味著中國的市場規模將4倍于美國。有關國際權威機構也預計,中國的潛在市場規模是美國的3倍至4倍。

              向未來――

              消費增長可持續半個世紀

              雖然2018年我國消費貢獻率已經達到76.2%,但是消費率僅為53.6%,遠低于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消費貢獻率保持高位,意味著消費對經濟增量的貢獻巨大,消費的增長動力強勁。而消費率較低,意味著消費在整個經濟中的占比仍有放大的空間,消費量遠未見頂,消費的高增長還將繼續保持。過去10年,我國消費率每年提高0.4個百分點,如果以發達國家80%的消費率作為一個高點,我國消費貢獻率保持在65%以上運行,可以持續50年時間才能使消費率見頂。這意味著未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中國消費市場增長動力強勁

              中國不僅擁有近14億人口的巨大消費群體,而且正處于城鎮化高峰期、信息化快速普及期,中等收入群體具備較高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未來消費市場增長動力強勁。

              城鎮化動力強――

              促進農村居民消費水平躍升

              我國城鎮化率即城鎮常住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59.58%,與發達國家75%以上的水平相比,還差15個百分點。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的高峰期,城鎮化率以每年一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意味著未來15年中國每年將有1400多萬的農村居民轉變為城市居民。

              盡管從城鎮化水平看,2018年我國農村居民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40%,但是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測算,同期我國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國社會總消費的比重僅為14.53%,農村人均消費支出僅為城鎮的46.43%。城鎮化將農村居民轉變為城鎮居民,意味著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方式在不斷改善,這些進入城鎮的新居民也將不斷提升消費水平。如果按照2018年城鎮消費支出水平測算,城鎮化每年將帶動我國消費增長1958.32億元,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0.5個百分點。

              市場動力強――

              中產階層收入增長更快

              中等收入階層是消費潛力最大的群體。與低收入階層相比,中等收入階層的消費能力更強;與高收入階層相比,中等收入階層的消費意愿更強。世界銀行的中等收入標準為“成年人每天收入在10美元至100美元之間”,即年收入3650美元至36500美元。根據這一標準,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已經超過4億人,遠超任何一個發達國家的人口總數。

              我國中等收入階層消費能力增長最快。研究表明,在影響消費的因素中,收入因素最為重要,其重要性比其他所有非收入因素的影響加起來還要大。近年來,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基本實現了與GDP同步,且中等收入階層收入增長更快。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速度遠高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去年各季度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為6.5%至6.6%,而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達8.4%至8.7%,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快2個百分點。購買能力持續上升的中等收入階層成為汽車、手機和名牌服裝等高價值產品消費的主力軍。中等收入階層快速增長的購買力和強烈的消費意愿,是中國成為第一大消費市場的強大內生動力。

              政策動力強――

              破除制度障礙補齊短板

              為了促進消費平穩增長,加快破解制約居民消費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體制機制障礙。去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并隨后發布了三年行動方案,針對消費者的重大關切多措并舉,分類施策。方案不僅更加關注消費者權益保護,為消費者解除后顧之憂,而且針對當前我國消費結構升級步伐加快、亟需補齊供給側短板等問題,在吃穿用消費、汽車消費、住房租賃、信息消費和綠色消費方面,進一步降低門檻,擴大市場準入方式,通過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讓消費市場活力自動迸發出來。

              去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教育、育幼、養老、醫療、文化、旅游等服務業發展,改善消費環境。我國已經連續多次提高了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今年又首次實施子女教育支出、繼續教育支出、大病醫療支出、住房貸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專項附加扣除,進一步優化調整稅率結構,擴大較低檔稅率級距,幫助消費者減輕稅務負擔,增強購買能力。這些都表明我國從促進收入增長、減輕稅收負擔、增強供給能力、保障消費者權益等多個維度入手,推動消費平穩增長,促進形成更多增速快、占比高的消費新亮點。

              技術動力強――

              創新形成消費增長新動能

              盡管歐美等發達國家很多技術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在電子商務方面,中國的應用普及程度遠超發達國家。今年上半年,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21.6%,增速繼續遠超美國等發達國家。全國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9.6%,比上年同期提高2.2個百分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更是超過40%。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的推動下,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快速普及,物流配送體系日益完善,產業鏈上下游、線上線下加速融合協作,超市、專業店等傳統零售業態與電商平臺深度融合,創造了很多新產品、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加速形成,實體零售保持回暖態勢,有效拉動了消費增長。

              中國通過擴大開放與世界分享市場機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當前中國正以“一帶一路”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是很多國家企業和產品的最大單一市場

              中國消費平穩增長不僅從需求側牽引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而且也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各國企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不僅僅屬于中國,更屬于世界各國。中國已經是很多跨國公司和產品的最大單一市場。例如,中國是德國寶馬和奔馳、韓國三星、日本豐田、法國空客、美國波音等跨國公司最大的單一市場,同時中國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氣、農產品和食品等產品的進口國。

              中國仍致力于持續降低進口門檻

              中國積極擴大進口,持續降低外國商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近年來,中國多次大幅降低進口關稅,達到并超過了世貿組織對發展中成員的要求。截至2018年,中國平均關稅水平已經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的15.3%下降至7.5%。中國大幅調低了汽車、藥品等商品的進口關稅,今年還將繼續降低進口稅率。在服務貿易方面,中國廣泛開放服務市場。在世貿組織分類的12大類服務部門的160個分部門中,中國承諾開放9大類100個分部門,已經接近發達成員平均承諾開放108個分部門的水平。

              千方百計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目前,中國已經簽署18個自由貿易協定,正在談判的自由貿易協定有13個。在已經生效實施的自貿協定中,涉及24個國家和地區,有8000余種商品實現零關稅進口。去年中國增設22個跨境電商綜合實驗區,總計達到35個,并大幅提高了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免稅限額至全年2.6萬元,增加63個進口免稅的稅目。中國大幅縮減進口配額限制的商品種類,努力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2018年我國進口、出口整體通關時間分別壓縮56.36%和61.19%,在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跨境貿易營商環境排名中,中國從97位躍升至65位。

              全面對外開放加速市場融合

              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使中國市場和全球市場加速融合在一起。2013年以來,“一帶一路”建設扎實推進,取得明顯成效,為世界各國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中國消費市場新機遇創造了便利條件。截至今年3月底,中國已經與125個國家和地區、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173份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最新研究表明,“一帶一路”建設使全球的貿易成本下降了1.1%至2.2%。過去5年多,我國對“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貿易保持較快增長的態勢,對“一帶一路”重點國家的貿易增長更加顯著,有效帶動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也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分享到中國消費市場的發展機遇。

              從總體上看,中國消費市場即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在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城鎮化、信息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中國消費市場的成長提供強勁動力。而且,中國正在通過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將這個日益成長的全球第一大市場分享給世界各國,為世界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的增長動力。

              (作者系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研究員)

            (責編:邢鄭、莊紅韜)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