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文旅消費半年報出爐:景氣指數上升 夜間經濟發展加速

            2019-08-03 18:03:12     來源: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8月2日消息(記者劉柏煊 張慧娟)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半年度相關經濟數據在近期密集出爐,文旅消費這一細分領域的表現如何?中國旅游研究院(文旅部數據中心)昨天(8月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文旅消費活躍,國內旅游和出入境旅游都呈現平穩發展態勢,景氣指數較去年同期上升。業內觀點指出,夜間經濟對文旅消費的拉動作用正在逐步增強。

            旅游經濟綜合指數較去年同期上升

            根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今年上半年,在國內旅游方面,旅游人數預計30.8億人次,旅游收入達到2.78萬億元,同比增長8.8%和13.5%;在出入境旅游方面,出境旅游人數預計超過8100萬人次,同比增長14%;入境旅游人數預計超過7000萬人次,國際旅游收入達到近650億美元,均比去年同期增長5%。

            總體來看,旅游經濟運行綜合指數(CTA-TEP)處于118.2的“相對景氣”水平,較去年同期上升了1.26個點。

            供需兩端有效對接支撐市場平穩運行

            上面的一系列數據都呈現出“增長”和“上升”態勢,如何解讀背后的動因?中國旅游研究院數據分析所所長何瓊峰認為,供給和需求兩端的有效對接支撐了上半年文旅消費市場的平穩運行。

            她說:“通過調查,我們看到在需求端,居民出游意愿和實際出游能力都是特別強的;在市場供給端,產業融合、業態創新實際上是有非常多亮點的,包括各種避暑出游、冰雪旅游、夜間經濟這種分眾市場,還包括像是私家團、定制游這樣的一些分層消費,市場方面在不斷地在響應游客的需求。”

            夜間旅游發展加速、仍有提升空間

            在眾多新亮點中,值得關注的是,夜間旅游正在加速成長,對文旅消費的拉動作用逐步增強。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的“五一”假期,游客夜間消費金額占到全天的近30%,較去年同期擴大近4個百分點。不過,有專項數據顯示,只有近三成受訪者對現有夜間旅游市場表示非常滿意,近七成受訪者期待夜間旅游市場提高質量。

            對此,中國旅游研究院夜間旅游項目負責人趙一靜表示,夜間旅游在一定程度上還處于快速成長階段,需要在旅游產品的供給和配套設施的完善方面盡快補上短板。

            她說:“我們國家現在正處于一個釋放夜間旅游需求的階段,所以我們要首先給大眾一個適應夜間旅游的過程;其次,我們還要加強安全保障,豐富夜間旅游產品種類,其中包括如何捕捉不同年齡和不同人群的夜間旅游需求,這些都要做進一步的規劃和更新。”

            夜間旅游、夜間經濟迎來政策利好

            事實上,對于夜間旅游和夜間經濟的引導和支持,近期有多個政策信號密集釋放。本周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發展文化和旅游場所夜間餐飲、購物、文化演出等”;北京市不久前推出十三項具體措施,進一步點亮夜間經濟。業內認為,夜間經濟將帶動餐飲、住宿、娛樂、照明、文化、科技等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融合。

            基于此,中國旅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有81%的受訪企業愿意擴大對夜間旅游市場的投資。

            文旅消費有助進一步挖掘內需

            進入到下半年,專家認為,文旅消費市場將繼續保持穩步增長。國內市場方面,國內居民出游意愿強,暑期檔、中秋和國慶等假日為釋放需求提供了窗口;國際市場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旅資源和互辦旅游年活動等,將為市場帶來一定的增量。

            中國旅游研究院統計調查所所長馬儀亮表示,文旅消費將在挖掘國內需求潛力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他說:“國際經濟規律表明,在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增大的情況下,像是旅游、康養、化妝品、教育培訓等這些產業,它們的發展有可能會跑得更快一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文化和旅游對整個消費的壓艙石作用在下半年可能會更加明顯。”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