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2日消息(記者?馬文靜)當你老了,誰來照顧?作為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發展近年來備受矚目。
自2016年6月人社部發布《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意見》以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已經在青島、上海等15個城市展開。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近日表示,下一步希望盡快推開試點,全面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整體原則下,商業保險機構作為連接政府主管部門、社會服務力量和制度保障人群的重要紐帶,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未來的建設中能夠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1日,中國太平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太保壽險”)黨委副書記王光劍在銀保監會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說。
他指出,在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中,保險公司可以發揮多重優勢,包括:發揮風險管理、專業技術、機構網絡、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專業優勢,提升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的品質和效率;發揮市場化手段優勢,整合失能評估、護理服務、信息系統等全方位產業鏈資源,為制度運行提供專業、一體化的服務支持;發揮資金優勢,提供優質的醫養服務供給,滿足多樣化護理需求等。
作為一項全新的社會保障安排,長期護理保險被稱為我國社會保障“第六險”。試點起步三年間,商業保險公司從各個維度展開了探索。太保壽險健康養老事業中心副總經理宋全華在發布會上表示,試點實際上就是要在長期護理保險的制度、流程、標準、系統、運營、服務等各個方面形成一整套運行模式。
“長期護理保險具有鏈條長、角色多的特點,持續運營任務壓力很大。”宋全華介紹,針對這一問題,太保壽險探索了覆蓋籌資、鑒定、支付、服務四個環節的18個方面的服務工作,可以將長護的生產流程、管理流程、監督流程有機整合,形成一體化經辦的服務管理閉環。
失能評估鑒定標準是參保人是否能夠享受償付標準的基本依據。但在長期護理保險發展過程中,如何選擇一個科學合理、公正公平的鑒定標準是一大難題。為此,太保壽險與上海衛生健康發展研究中心深度合作,推廣《老年照護需求評估標準》。宋全華介紹,這套標準經過了上海七年35萬人次的長期跟蹤和完善,是上海衛健系統、民政系統、社保系統共同認可的標準。未來,將在向全國推廣過程中,結合各地實際對標準進行本地化,并不斷迭代優化。
“長期護理保險有別于其他保險的最大特點,它交付的不是保險理賠資金,而是服務。服務的專業化是目前的一大短板。”宋全華認為,保險公司可以聯合相關養老醫護專業機構,從三方面進行支持:一是充實試點地區的護理服務人才的儲備;二是進行常態化的培訓;三是通過服務品質管理等抓手,提升護理人員的服務技能。
王光劍表示,截至目前,中國太保壽險已承辦11省(市)長期護理保險項目32個,覆蓋人數1700萬人,享受待遇群眾近27萬人次,市場參與率超50%。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