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守護神圣國土??建設幸福家園

            2019-08-02 09:01: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治邊穩藏政策好?脫貧致富奔小康

              本報記者?袁?泉?鮮?敢

              “每當我抬頭看見懸掛在自家屋頂上的五星紅旗,心里就特別自豪和舒暢。”西藏山南市措美縣哲古鎮卓德村70歲的頓久老人站在國旗下告訴記者。從1971年起,每年的國慶、藏歷新年等重要節日,老人都堅持將一面親手縫制的嶄新國旗懸掛在自家屋頂。

              “我與新中國同歲,我親眼見證了我們國家從弱到強的巨大變化,包括西藏在內的各族人民生活得越來越好,我由衷感到驕傲和自豪。”頓久說。

              行走在西藏的任何一個村莊,都能看到家家戶戶屋頂上懸掛著的鮮艷的五星紅旗。各族群眾用懸掛國旗的方式,表達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對做好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的決心。

              邊境小康村建設如火如荼

              西藏各族群眾感黨恩,人心思定,人心思進。

              “黨中央的治邊穩藏政策非常好,前年村里修通了到縣城的路,去年全村徹底脫了貧,如今家家戶戶都住進了兩層小樓,人人都樂于放牧守邊。”43歲的典角村村民強久對記者說。

              阿里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典角村海拔有4200米,是邊境一線村,也是民族團結示范村。長期以來,當地群眾與駐軍部隊一起守衛國土,建設邊疆。在這里,村民活動廣場、籃球場、健身器材等一應俱全,全村51戶人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邊境興則邊疆興,邊民富則邊防固。近年來,西藏自治區大力實施邊境地區小康村建設,主要建設內容包括住房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產業建設、生態與人居環境建設,讓邊境一線群眾安得下、守得住、能致富。

              “條件好了,人心更齊了。牧民們放牧放到哪里,黨組織就建在哪里,巡邊守邊就延伸到哪里。人人都是神圣國土守護者,都是幸福家園建設者。”扎西崗鄉鄉長達瓦次仁告訴記者,現在典角村戶戶都有黨員,村“兩委”班子堅強有力,在帶領全村群眾成功脫貧的基礎上,又引導村民通過開網店賣土特產等方式,幫助村民致富奔小康。

              截至5月底,西藏邊境小康村建設已累計完成投資72.96億元,長期不通路、沒有電的邊境村莊,修通了柏油路,能收看電視節目、能上網購物。

              脫貧攻堅八方支援

              “扎西德勒,歡迎來到‘德吉藏家’!”拉薩市堆龍德慶區乃瓊鎮波瑪村,兩年前還是一個僅有60戶村民的僻靜小村,世代以農耕放牧為主。而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工程基礎上建設起來的“德吉藏家”項目,共有房間140間,231個床位。波瑪村成為小有名氣的“網紅”景點。

              “很多村民沒想到,原來的小村子能變成現在的模樣。”易地搬遷戶達娃原來生活在古榮鄉,地處大山深處,脫貧很難。3年前,在政府的幫助下,達娃一家搬遷至波瑪村。

              為了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拉薩市積極探索易地扶貧搬遷與產業并舉,安居與發展并重,確保每個搬遷安置點都有配套產業、每個搬遷戶都有1人以上參與產業發展就業,帶動和幫助搬遷貧困群眾致富。

              “吃上旅游飯,在‘德吉藏家’上班,有穩定的收入,再加上包三餐,現在日常的開銷沒有任何困難,我愛人在這里打小工,種樹、種草都干,也有了一份收入。”達娃說。

              “近年來,為了西藏的脫貧攻堅,中央支持前所未有,兄弟省市幫扶力度前所未有,自身努力前所未有。”?西藏自治區扶貧辦副主任曾佑志說,對口援藏聚焦脫貧攻堅,不斷豐富援藏內涵、提高援藏扶貧水平,推動對口援藏扶貧在方式上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為了幫助西藏補齊產業扶貧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短板,對口援藏省市也都各盡所能。從北京平谷引種到尼木縣卡如鄉的精品大桃8個品種共計1萬株,如今已掛滿果實,經濟價值是種植青稞的20倍。江蘇省投入數百萬元援藏資金,從鎮江恒順集團引進全套制醋工藝釀制的青稞醋,7項指標超過恒順香醋。廣東省對口援建的魯朗國際旅游小鎮,歷時6年,投資超30億元,融森林、雪山、牧場、山村美景于一體,設施完善,游人如織,為當地新增就業崗位2500個……

              去年底,北京市對口支援的拉薩市城關區、堆龍德慶區、尼木縣、當雄縣都實現脫貧摘帽。目前,西藏貧困發生率由2012年的35.2%下降到2018年的6%以下。2016年以來,貧困縣區從74個減少到19個,減貧47.8萬人。

              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過上幸福生活,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54歲的巴珠是拉薩市達孜區德慶鎮白納村黨支部第一書記,也是西藏自治區黨委開展“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名宣講員。

              白納村依托毗鄰拉薩市的優勢,發展休閑度假基地、優質草莓采摘基地和鑄銅佛像民族手工藝基地,增收致富門道不少。在巴珠的帶領下,2018年集體經濟總收入22萬元,白納村村民的人均純收入也翻了幾番,達到了1.59萬元。

              “巴珠書記既能帶領我們致富,也能把致富的道理講得明明白白。他不照著書本念,而是用我們身邊生活的實例,讓我們了解到惠在何處、惠從何來,更加堅定了我們跟黨走的信念。”村民洛桑次仁說。

              記者了解到,西藏自治區“四講四愛”群眾教育實踐活動開展3年來,活動已全面覆蓋了城鎮、鄉村、學校、企業等。

              民族團結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線。長期以來,西藏始終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事關全局的大事來抓,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鞏固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氛圍更加濃厚。在西藏,300多萬各族兒女攜手共創美好生活。

              數據顯示,僅“十一五”至今,國家民委、財政部和自治區財政安排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含興邊富民行動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資金)共54.8億元。“十二五”期間,下達國家民委和財政部劃撥的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技術改造補助資金2050萬元、技術改造貸款財政貼息資金924萬元。

              西藏自治區人大代表帕都瑪是一名社區工作人員,她工作的河壩林社區是拉薩有名的民族團結模范社區。20多年的社區工作經驗讓她十分感慨:“加強民族團結,才能建設好美麗西藏,我們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讓民族團結之花在雪域高原處處綻放。”帕都瑪說。

              有了社會和諧穩定,文化才能繁榮興盛。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央政府累計投入14億多元對西藏文物和重點寺廟進行了大規模維修。

              

              各族群眾心連心

              本報記者?瓊達卓嘎

              在雅魯藏布江河畔的西藏仁布縣切洼鄉扎西林村,村民央珍家的蔬菜大棚里,西紅柿、黃瓜、青椒等應有盡有。“這些都是我一個人種的,不過,種菜技術是小徐教給我的。”央珍對記者說。

              央珍口中的“小徐”,便是她的老公徐文軍。2006年,四川小伙子徐文軍與藏族姑娘央珍相識相戀,他們就在切洼鄉安了家。這個只有720多戶人家的鄉鎮,幾乎村村都有民族通婚家庭,多年來,這里的藏、漢、回、彝等民族和睦相處,親如一家。

              “咱們切洼鄉居民很友善、很樂于助人,我剛來這里時,人生地不熟,是他們幫我找場地、墊資金、買工具,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呀!”?在普納村路口的修車鋪里,回族大叔馬彬林對記者說,村里人修車都找他,還幫忙拉生意。

              漢族小伙子蒙宇明開餐館時遇到不少困難,多虧了村民們的幫助和捧場,才渡過難關。餐館生意有起色后,蒙宇明還收了4個藏族學徒,傳授烹飪技能。藏族姑娘吉宗就是在小蒙的指導下,開起了藏餐館,現在藏餐館每月盈利5000元左右。

              61歲的平措與在當地做生意的李老板認識30多年。“我的普通話就是老李教的,當然,這些年接觸內地的游客多了,我才知道老李的普通話也不太標準。”平措笑著說,在這里大家都是一家人。

              

              高原創業天地寬

              本報記者?袁?泉

              “4年前我們沒有辦公場地,沒有訂單,不知道路在何方。如今我們在拉薩市區開設了好幾家門店,每天能賣幾千斤水果。”石佳毅是拉薩小有名氣的“90后”創業青年,是北京大學創業訓練營西藏基地第一期的營員。

              “非常感謝創業訓練營給我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創業指導和良好環境。”石佳毅說,他畢業于西藏大學,頭腦靈活的他在上學時就喜歡鼓搗一些小生意。2014年,石佳毅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創業項目,借款創辦了西藏全區第一個網上團購平臺,然而,他遭遇了挫折和失敗。

              “西藏市場經濟的成熟程度、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長,為西藏創業者提供了廣闊舞臺。但西藏創業者普遍存在缺乏包裝設計、企業長期運營能力不足等諸多問題,歸結起來就是人才問題。”創業導師方宜怠4匆笛盜酚肓死醋員本┐笱Ш推笠到緄慕20名創業導師,為特訓班的80名營員授課,針對領導力、商業模式、商業計劃書撰寫等多個創業企業面臨的問題與營員們進行深入交流和溝通。

              “企業創新與戰略競爭”“科技投資思考”“精益創業之想明白――畫出你的商業模式”,開營當天,西藏大學圖書館報告廳里密集舉辦了多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公開課,在聽眾要求下,課程甚至取消了課間休息。

              據統計,在創業訓練營西藏第一期特訓班中,80名營員是從326名報名申請者中公開選拔的,大都是西藏文化傳媒、食品生產、教育培訓、互聯網等行業的青年創業領軍人物,創業項目有80%是西藏本地項目。

              培訓的目的是為了管用。“西藏文化產業”“股權架構設計”“創業計劃書”“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營銷”“創業CEO的類型與修煉”以及“私董會”分組路演……創業實戰輔導的目的就是為了滿足創業者的實戰需要。

              “這種授課模式學員們特別受用,因為課程從老師主講轉變為圍繞學員面臨的現實難題傳授心得。”石佳毅感觸頗深。

              “政府把有效的資金用在創業訓練營這一個點上,激活了拉薩數十個雙創中心。培訓授課時,拉薩幾乎所有雙創基地的青年全跑來聽課,因為這里的師資力量雄厚。”創業訓練營教務長賈f揚告訴記者。

              如今,石佳毅在校園里把“小de鮮果”項目做成了紅紅火火的網絡生鮮銷售平臺,憑借自身的勤奮和對市場運營規律的掌握,石佳毅的創業之路越走越順。去年,他開展了一個涵蓋零售、健康、科技的項目,順利拿到了數百萬元的項目投資。

              “第二期特訓班將進一步強化咨詢服務,為更多創業者和企業提供專家問診服務。同時,對過往的一些好項目進行深度輔導,提供個性化的高階私董會支持。”賈f揚說,西藏特訓班的成功在于走出了一條把大學中的MBA課程通俗化,并搬到小微企業中運行的路子。

              版式設計:郭?祥

            ?

              圖片說明:

              圖①:西藏納木錯湖風光。

              人民視覺

              圖②:西藏邊防某連戰士在中尼友誼橋橋頭的53號界碑處擦拭國徽。

              柴濟東攝

              圖③:西藏邊防某連戰士在海拔4960米的日喀則昆木加哨所巡邏。

              柴濟東攝

              圖④:藏歷新年,西藏阿里幸福小區“康樂新居”拉南一家聚在一起品嘗“古突”。

              貢覺群培攝

              圖⑤:西藏亞東縣帕里鎮基烏夏季牧場上,共產黨員們正在上黨課。

              鄧建勝攝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02日 12 版)

            (責編:莊紅韜、楊曦)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