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位于地震頻發地區,我國如何減輕地震災害?

            2019-08-01 12:43:27     來源:光明網

              我國位于歐亞板塊東南部,受印度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擠壓碰撞與俯沖作用的影響,地殼變形強烈,是全球陸內地震最為活躍的地區。

              我國地震有哪些特點?

              中國的地震具有“多、大、廣、淺”的四大特點:

              一是頻次多。從全球來看,我國大陸面積僅占世界大陸面積的1/14,但我國大陸地震發生次數占全球大陸地震的1/3;從統計來看,我國平均每年要發生20次5級地震、3.8次6級地震,0.6次7級地震。

              二是強度大。我國地震發生的震級大、傷亡重:二十世紀以來,我國大陸地區發生8級地震8次、7級地震63次、6級地震388次;全球導致傷亡損失最嚴重兩次地震都發生在我國,分別是1920年寧夏海原地震和1976年的河北唐山地震。

              三是分布廣。我國58%的國土面積都處在地震烈度7度以上的地震高風險區,除浙江、貴州兩省外,其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發生過6級以上強震,其中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發生過7級以上大震,約占全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0%。

              四是震源淺。震源越淺就意味著地震的破壞力越強。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地震是淺源地震,94%以上的地震都是震源深度小于40公里的淺源地震。東部地震的震源深度一般在30千米之內,西部地區則在50千米~60千米之內;深源地震很少,目前看只發生在吉林、黑龍江東部的邊境地區。

              我國地震災害頻發,可以像天氣預報一樣提前警示嗎?

              對于地震的提前警示可以分為“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兩個不同的概念。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并及時公布于眾,讓預測受災區人們做好預防工作,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在地震預報方面,地震監測系統可以幫助預測地震的發生,整個系統由三大臺網組成:

              一是測震臺網,主要監測域內的地震活動,對地震進行準確定位。地震監控能力1.0級以上,定位精度優于3千米,達到1—2分鐘發布初步報告、5—8分鐘發布正式報告的能力。

              二是強震動臺網,主要監測域內發生的強地面震動。對于域內強有感及以上地震,1小時內能夠提供儀器地震烈度分布圖,也就是地震引發的地面震動的強度分布。

              三是地球物理臺網,主要監測域內地震孕育發生過程中的地球物理場的變化。由電磁、地殼形變、地下流體、空間對地觀測,如我國的“北斗”定位系統等手段組成,主要用于震情跟蹤分析研判。

              大家都知道,地震預報是一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要解決這個世界性的科學難題,攻克難關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所以,想要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僅僅靠地震預測一條途徑是遠遠不夠的。

              最近四川長寧地震后,“地震預警”成為熱門話題,那么什么是地震預警呢?

              地震預警是指地震發生后,臨近震中的臺站捕捉到地震波,快速預測地震造成的影響區域(即震區),基于破壞性不同的波的傳播速度的不同,趕在破壞性的地震波到達震區數秒至數十秒前,對震區發出警報,以便公眾和企業采取應急處置措施,進而達到減輕災害的目的。

              地震預警是一種技術,除對公眾提供警報,讓公眾有一個短暫的緊急避險的時間之外,還可以為運行中的高速列車、核電站、醫療手術、電梯控制、高空作業、橋梁隧道施工等特殊行業提供警報,防止重大事故的發生。

              目前,我國正在實施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項目,建設目標有兩個:一是要形成預警能力,二是要形成烈度速報能力。

              有了地震預警技術,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

              不能這樣認為,地震預警并不能一勞永逸的解決防震減災工作的所有問題,能夠產生極大社會效益的同時,也有其局限性。

              首先,地震預警存在盲區,“預警盲區”就是震中附近來不及獲得預警時間的地區,對于破壞有限的中強地震來說,地震破壞區恰好就處于預警盲區內,對于震中區而言減災效果就不明顯。

              對于大震來說,預警盲區外可能遭受地震破壞的區域是地震預警作用最明顯的區域,也就是預警最能發揮效果的地區,而距離震中較遠的區域由于地震造成的破壞較小,地震預警所產生的作用也就有限。

              其次,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很快,不到30秒就可以覆蓋半徑為100公里的區域,目前先進的地震預警技術與地震波賽跑也只能贏得數十秒的時間。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公眾和企業所采用的緊急處置信息十分有限,減災效果也有限。

              第三,地震預警技術復雜。若想快速發出警報,則可能會增加系統“犯錯”的機率,增加誤報或漏報的可能。目前地震預警技術的現狀是:處理的速度越快誤差就會越大,這是一個準確性與時效性如何權衡的問題。

              除了先進的預警技術,如何做好防御、提高抗震能力?

              提高抗震能力很關鍵,地震災害的預防分工程性預防和非工程性預防。

              工程性預防是指人們為了防止建筑物在地震時遭受破壞而采取的預防措施;非工程性預防是指各級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或者機構和社會公眾開展的各項減災活動,這些活動旨在提高抗御地震災害的能力,增強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

              許多震例表明,房屋倒塌是導致地震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把房子蓋結實,讓建筑物具備抗倒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新改擴建的一般工程,應當嚴格按照的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要求進行抗震設計和施工,重大工程則要做專門的地震安全性評價,按照評價結果進行抗震設防。

              同時,積極推進減隔震等抗震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比如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的航站樓就采用了減隔震技術,在地基與上部建筑結構之間設置隔震層或隔震裝置,以阻止地震動傳遞到上部結構,從而減輕上部建筑結構的振動,嚴格控制地震災害新增風險。

              據研究,隔震技術相較于傳統抗震技術,能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大大提高。因此它在應對罕遇地震作用方面潛力巨大。這項技術的推廣將大大增強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系數。

              一旦發生破壞性地震發生,如何安置受災人員?

              別擔心,我們有地震應急避難所。地震應急避難場所是指破壞性地震發生后,可供居民緊急疏散、臨時生活的安全場所。

              從保障設施和能力上,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分為三類:Ⅰ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具備綜合設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員30 天以上;Ⅱ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具備一般設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員10 天~30 天;Ⅲ類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具備基本設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員10 天以內。

              綜上,面對破壞性地震,我國在地震監測預報、地震災害預防、地震應急救援三大方面都極力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當今科技日新月異,面對地震,我們已經有了越來越多減輕災害的方式。但是,減輕地震災害不是單純的科學行為,也不是僅靠地震部門就能完成和實現,而是一項需要社會各個方面和有關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參與的復雜系統工程。

              因此,做好新時代的防震減災工作,需要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希望大家能夠積極參與到這項事業中來,了解地震自救常識,提升對于地震災害的認識,共同努力,全面提升我國的防震減災綜合能力和水平。

              (文章整理自北京市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孫建中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北京市地震局聯合舉辦的“防震救災 造福人民”主題微訪談的談話。編輯:張蕃)

            [ 責編:武玥彤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