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95歲醫生去世后捐遺體 生前堅持開最便宜最有效的藥

            2019-08-01 09:34:57     來源:北京青年報

              95歲“醫生奶奶”去世后捐遺體

              依據老人遺愿子女已為她完成眼角膜和遺體捐獻

              離休后堅持出診近40年,從醫71年,7月26日,陜西95歲的醫生吳合去世了。依據老人遺愿,子女已經為她完成了眼角膜和遺體捐獻。近期,老人的眼角膜將植入第一位受助人眼中,幫助其重見光明。

              吳合的長女朱建平說,母親一生從醫甘于奉獻,“她總想著能更多地幫助病人,能為他人多做貢獻。如今母親的眼睛能幫助別人重見光明,就好像她依然在看著這個世界一樣。”

              離世后捐獻遺體和眼角膜

              朱建平告訴北青報記者,7月24日,母親在家中昏迷,遵照老人意愿,沒有進行插管等搶救。在經過兩天保守治療后,母親安詳離世。

              早在2001年,老人就親自填寫了遺體捐獻申請。吳合離世后,全家人在病床前鞠躬,老人生前所在醫院領導和醫護人員也趕來做了短暫的告別。隨后,空軍軍醫大學就派救護車將遺體帶走,幫助其捐獻眼角膜,大學和眼庫都送來榮譽證書。

              退休后返聘

              診室從醫院搬到家中

              吳合1924年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父親是獲“庚子賠款獎學金”留美的醫學專家,一生崇尚治病救人,服務于人。受此影響,吳合決意從醫。1948年,吳合從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醫學部)畢業,1954年轉至陜西省友誼醫院,并在該院創建了西北地區第一家變態反應科。從畢業直至去世,吳合行醫71年。

              在家人眼里,吳合這輩子最愛干的事就是給患者看病。朱建平回憶,在她小的時候,母親為了工作方便就選擇住在與醫院一街之隔的小區。不僅會在半夜緊急去醫院搶救病人,就連節假日頂替年輕醫生值班也是家常便飯。“在我印象中,我們家就沒過過一個完整的周末,春節也是到大年初二、初三就結束了。”

              1979年,55歲的吳合退休,但她選擇返聘繼續服務患者。隨著老人身體狀況變差,她希望將診室從醫院搬到家中。醫院也為其開辟“綠色通道”,患者在醫院掛號后,由導診臺指引前往老人在醫院家屬區的住處進行就診。

              北青報記者了解到,醫生執業需要取得相關資質。如果正規醫院官方認可其成為返聘醫生,并且在相關人員具備行醫資質的情況下,具體行醫場所可以由醫院決定。因此,吳合可以在家中合法接診。

              開最便宜最有效的藥

              是她堅持的準則

              “不僅要看好病,還要盡量少花錢”是吳合一貫堅持的宗旨。幾元錢、幾十元錢是吳合開出的藥方中最常見的價格,她說治病不是要治療手段有多少、投入有多高,而是要抓住病根解決問題。這樣的做法顯得與同行格格不入,但吳合就這樣堅持下來,并取得明顯效果。

              為了更好地關注患者的后續治療,朱建平協助母親建了三個患者微信群,共有600多人。患者有任何疑問,她都會在第一時間告知母親,并代為反饋。吳合離世后,患者紛紛在群里表達了自己的哀思:吳老一路走好。她對病人更像長者關心家人一般,永生難忘。

              “母親的眼睛能再看世界我們都很欣慰”

              朱建平告訴北青報記者,母親早年就向子女們表達過希望捐獻遺體的心愿,并自己去辦好了手續。“她總說自己是學醫的,能把自己的器官和遺體貢獻出來,也算為社會做最后一次貢獻。”朱建平說,母親病危后,子女聯系到了當年她簽署遺體捐獻的空軍軍醫大學,幫她實現最后的心愿。

              接下來,老人的眼角膜將植入受助人眼中。朱建平說:“母親的眼睛能再次看到這個世界,我們都會很欣慰的。”

              文/本報記者 熊穎琪

              統籌/池海波

            [ 責編:劉洋 ]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