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近日相繼通報上半年就業情況。上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位于5.0%—5.3%之間,受季節性、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這個數字每月有所波動,但均低于5.5%的預期目標。全國城鎮新增就業737萬人,從全年目標進度來看,半年時間已完成全年計劃的67%。二季度100個城市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求人倍率為1.22,崗位需求大于求職人數,市場仍有回旋余地。
就業是民生之本、財富之源,同時就業還是經濟的晴雨表,是社會的穩定器。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內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上半年就業形勢依然保持總體穩定,給千家萬戶吃下了定心丸。就業能夠取得如此成績,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中國經濟保持了穩健增長,經濟形勢向好。
經濟穩中向好,為就業擴容奠定了堅實基礎。進入“十三五”以來,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個點,對應城鎮新增就業為190萬人左右,比“十二五”時期平均增加了30萬人。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同比實現6.3%的增長,經濟總量的盤子持續擴大,市場用工需求旺盛,吸納就業能力較強,成為就業增長的堅實支撐。展望未來,我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物質基礎更加堅實,有條件、有能力、有信心應對各類風險,進一步鞏固就業形勢穩中向好的良好局面,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產業結構優化,為就業擴容拓寬了渠道路徑。新中國成立70年,我國服務業發展實力日益增強,在經濟增長、就業等方面發揮著“穩定器”作用。數據顯示,2018年底,我國服務業就業人員達到35938萬人,比重達到46.3%,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放眼現實,快遞、外賣、餐飲、家政……這些與百姓息息相關的行業成為就業的熱門去處。當前,我國服務業規模日益壯大,綜合實力不斷增強,質量效益大幅提升,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隨著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比例不斷提升,吸納就業能力還將持續增強。
全新產業不斷涌現,為就業擴容創造了機會條件。伴隨我國數字經濟的迅猛發展,一系列新興領域迎來繁榮,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領域的人才需求異軍突起,薪酬待遇也是水漲船高。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研究報告認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將激活就業市場,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將成吸納就業重要渠道。從數字化管理師、物聯網安裝調試員到無人機駕駛員、電子競技員,隨著產業發展和結構升級,高技術領域的新職業不斷誕生,為新生代青年群體創造了良好的就業機會。
創新創業為就業擴容開辟了空間領域。近年來,隨著市場主體大量增加,創業帶動就業的倍增效應不斷顯現出來,創新成為拉動就業的“新引擎”。以外賣業為例,2018年僅美團外賣一家就創造270萬個配送就業機會,帶動1960萬個相關就業機會,自營騎手大部分月薪達6000—8000元。另據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截至去年9月,我國有畢業生眾創空間55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超4000家,創業投資機構逾3500家,資金管理規模接近2萬億元。隨著“雙創”活力不斷釋放,必將進一步打開就業空間,為做大就業“蛋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責任編輯:覃肄靈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