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讓科研人員“輕裝上陣”(創新談)

            2019-07-29 08:45: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只有為科學家真正地減壓松綁,給予科研人員充分的信任,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才有可能讓一流的創新人才噴涌而出

              

              據媒體日前報道,啟動實施將近一年的“減輕科研人員負擔七項行動”已取得階段性成效,廣大科研人員反響熱烈。截至目前,32個部委、37個地方已完成“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簡稱“四唯”)問題清理工作并提交報告,清理行動取得實質性進展;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現有項目層面需填報的36張表格,精簡為6張;“長江學者”等聘期結束后,不得再使用這一稱號……

              由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聯合啟動實施的這次減負行動,具體包括減表、解決報銷繁、精簡牌子、“四唯”問題清理、檢查瘦身、信息共享和眾籌科改七項行動。每一項都是長期困擾科研人員的“痼疾”,也是科研人員反映最為強烈、集中的問題。以報銷繁為例,盡管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相關政策,著力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管理方式,如簡化預算編制等,但在具體實踐中,“科研人員圍著經費轉”“有錢沒法花、不花還不行”等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再如一些原本可以合并的科研檢查、科技計劃報表等,也占用了很多科研人員的精力。這次減負行動有的放矢,深受科研人員期待,必將對我國科學界產生重要影響。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當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但在關鍵核心技術、原創基礎研究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短板。要補上短板、實現趕超,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搶占先機,最關鍵的就是充分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和潛力。只有為科學家真正地減壓松綁,給予科研人員充分的信任,去掉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縟節,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才有可能讓一流的創新人才噴涌而出。

              四部門聯手為科研人員減負,可以說動了真格,但仍要看到這一任務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無論是減表、檢查“瘦身”還是清理“四唯”等問題,涉及的都是科技體制改革中的深層次矛盾,每一項都可以說是“難啃的骨頭”。要真正解決、深入推進,還需要拿出“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改革精神,并以此為契機,加強部門協調聯動,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性障礙。

              減輕科技人員負擔,還要防止為減而減,不能搞形式主義和“一次性”整改,要推動減負成果制度化、長效化。有關部門應積極總結經驗,把經過實踐驗證有效的成果固化為工作制度、政策、規范和細則。還要充分發揮科研人員的主體作用,讓科研人員廣泛參與,進一步提高科研人員獲得感和滿意度。要把減負的實事辦好,必須把科研人員方便不方便、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科研管理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

              《 人民日報 》( 2019年07月29日 19 版)

            (責編:袁勃)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