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首次入軌發射成功

            2019-07-26 04:00:38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 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首次入軌發射成功

              北京時間7月25日13時00分,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的雙曲線一號遙一運載火箭(下稱“雙曲線一號”)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按飛行時序將兩顆衛星及有效載荷精確送入預定300公里圓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據了解,這是我國民營商業運載火箭首次入軌發射成功,并實現了“一箭雙星”。

              事件

              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

              入軌發射任務圓滿完成

              雙曲線一號采用四級串聯構型,前三級采用固體發動機,四級采用姿軌控一體的液體發動機。火箭總長20.8米,起飛總質量約31噸,5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SSO)運載能力為260千克。

              本次發射攜帶了兩顆衛星,分別是來自航天科工空間工程發展有限公司的氣球衛星和北京理工大學的BP-1B衛星。此外還搭載了西瓜創客載荷、星時代-6載荷、某實驗驗證載荷三個末子級載荷,外加兩個商業配重。

              雙曲線一號運載火箭是截至目前中國民營航天起飛規模最大、運載能力最強的運載火箭。

              本次任務的圓滿成功,表明星際榮耀具備了運載火箭系統工程全流程、全要素的研發與發射服務能力,實現了商業模式的基本閉環,正式啟動商業運營。

              隨著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對此次發射任務結果圓滿成功的宣布,星際榮耀創造了中國民營航天歷史上的三個首次: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運載火箭首次成功發射并高精度入軌;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首次一箭多星發射入軌;中國民營商業航天首次實現太空廣告并視頻回傳。

              意義

              民營運載火箭

              有能力運送載荷到太空

              作為民企,星際榮耀傳承了中國載人航天“特別能攻關”的精神。去年,該公司已經在海南發射場成功完成了“首飛箭”——雙曲線一號S火箭。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電氣控制部副部長徐國光進一步解釋:“亞軌道就好像發射一枚炮彈一樣,火箭會拋物線下落。入軌發射才會真正意義上實現‘繞著地球’飛行。”

              據介紹,這是我國商業航天“民間力量”第三次嘗試入軌發射。北京理工大學宇航學院特聘教授張曉敏表示,此次入軌發射具有里程碑意義,表明我國民營商業航天運載火箭真正具備運送載荷到太空的能力。

              展望

              雙曲線二號2021年首飛

              未來將進行大規模商業發射

              相關負責人表示,預計至2020年末,星際榮耀將完成雙曲線一號遙二至遙六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形成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的規模發射,并開啟向大規模商業發射的征程。星際榮耀15噸級液氧/甲烷變推力火箭發動機——焦點一號已經完成了整機200秒長程試車;基于焦點一號構建的雙曲線二號可重復使用液體運載火箭,預計將于2021年首飛;基于100噸級液氧/甲烷變推力火箭發動機——焦點二號構建的雙曲線三號可重復使用液體運載火箭,預計將于2023年首飛。

              關注

              商業航天如何“飛”得更高?

              近年來,我國商業航天迅速發展。截至2018年底,國內已注冊的商業航天公司已達百余家。2018年中國商業航天領域融資額已接近36億人民幣,較上年增長67%。

              星際榮耀新聞發言人姚博文表示,民營企業相關業務高度集成,有利于突破固化的分工壁壘,提高研發效率,降低火箭成本。

              民營商業運載火箭已經上天,家門口的太空旅游是不是也已近在眼前?“商業航天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姚博文表示,我國相關領域還處在“初創期”。

              近年來,國家發射場已向航天民企打開大門、民企研發的微納衛星成功上天、民企設計的火箭發動機核心渦輪泵成功通過測試……中國民營企業已經開始到太空“創業”。多名專家提醒,雖然發展迅速,但我國商業航天產業與全球領先企業在“內力”方面仍存較大差距。

              此外,有專家透露,一些企業在發展思路與方式上也存在問題。中國科學院空天飛行科技中心主任楊毅強說,存在個別企業熱衷于純概念炒作、擊鼓傳花式資本炒作,有的甚至借商業航天之名,變相跑馬圈地,行房地產之實。也有企業被資本利益“捆綁”,反復進行低層次低水平建設,導致技術創新困難,陷入僵局。

              “太空經濟”紅利離大眾還有多遠?“太空對于大眾而言已不再遙遠。”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空間工程部部長張兆勇認為,商業航天是培育太空經濟的重要手段。

              日前,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等有關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商業運載火箭規范有序發展的通知》,旨在“引導商業航天規范有序發展,促進商業運載火箭技術創新”。記者了解到,當前企業發射實務中,作為發射人的火箭企業除了要為客戶提供火箭定制、生產、發射、測控服務外,還需要承擔協調發射場及空域安全等服務內容。“這就好比要求一家運輸公司,不但要為客人運貨,還必須得修公路鐵路機場等設施。”一位企業人士說,“企業負擔太重”。此外,發射保險費用承擔方式不合理問題也備受關注。

              楊毅強認為,應將60多年積累的技術體系、產品體系、人才體系等傳統航天基礎,通過激勵機制,快速轉化成商業航天產業鏈體系和人才模式,再造商業模式、研制流程、供應體系。

              張兆勇說,隨著我國商業航天產業不斷壯大,全社會將越來越多地享受太空活動創造的產品和服務所帶來的便利。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覃肄靈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