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ack id="6sua3"></track>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 <menuitem id="6sua3"></menuitem>

    <progress id="6sua3"><bdo id="6sua3"></bdo></progress>
    <samp id="6sua3"></samp>

        1. <samp id="6sua3"></samp>

            華為百萬年薪招應屆生 網友:多讀書是有用的

            2019-07-25 16:43:36     來源:中國經濟網

              一份發自華為總裁辦的《關于對部分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年薪管理的通知》這兩天引發媒體關注和熱議。這份由任正非簽發的通知顯示,對8位實行年薪制的博士生,每人的年薪,最低限為89.6萬元,最高限為201萬元。

              人才是第一資源

              依靠人才,華為才能實現在群雄競逐中從跟跑到并跑,乃至領跑;而持續領跑,保持行業翹楚,仍需依靠人才。

              任正非曾坦言,“華為能發展,首先是這個行業給了我們機會,我們抓住這個機會以后,又引進了很多人才,我們把這些人才用好”。沒有人才,談何發展?不用好人才,又怎能超越同儕?而薪酬若沒有競爭力,就很難找到有競爭力的人才,在弱肉強食的國際市場上也難有競爭力。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在“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時代背景中,無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家企業都需要把人才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李克強總理說過,要真正讓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名利雙收,經濟上有實惠、工作上有奔頭、社會上受尊敬。對真正的人才,就應該給榮譽、給待遇,讓他們擁有經濟底氣、職業榮耀。

              襯出讀書“含金量”

              華為官方在電郵中針對頂尖人才有兩種表述:頂尖學生和天才少年。也就是說,只有你的能力真的屬于“頂尖”和“天才”之列,才能獲得頂級薪酬。

              有網友留言,稱華為員工干一年等于他們干一輩子。這句話頗為形象地闡釋了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知識同樣可以讓人生更具有價值。對8名剛畢業的學生給出這么高的薪酬,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可是看看這幾個人的履歷,就不覺得意外。以拿到最高檔的秦通為例,他是一位浙大人,于2015年獲得浙江大學控制系學士學位,之后又成為香港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師從沈劭劫教授。秦通學生時代就在IEEE TRO、ICRA、IROS、ECCV等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發表多篇論文,獲得IEEE IROS 2018最佳學生論文獎。這么一位優秀的學子,帶給華為的變化是令人期待的。

              當然,不可能人人都成為這樣的驕子,可是天道酬勤這個道理是亙古不變的。我們常常聽到一些抱怨,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出了問題怪這個怪那個。誠然,我們有責任讓環境變得更好一點,讓教育更均衡一些,可真正起作用的還是個人自己。知識是真正可以擊穿所謂家庭背景、出生、身份的東西,這也是每個人可以自己把握的東西。人家學生時代就可以在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這不是光有天賦就可以解釋的,相信理智的人都能從中獲得啟示。

              用好人才更為重要

              其實,高薪延攬人才只是第一步,用好這些人才更為重要。相關報道提到,適應對人才戰略的新要求,華為正規劃實行一種“博士軍團”戰略——瞄準每一個“城墻口”,構建以少量頂尖人物為先頭部隊、以集群投入的優秀博士為主戰隊伍、以優秀碩士為支撐保障組織的戰略攻擊陣型,進行壓強突擊。

              對于年薪制的博士,華為將采取入職三年不動,三年后依據貢獻確定職級的考核制度。這既給人才留下了成長時間,又在人才管理機制上容許試錯。輔之以這些配套制度建設,無疑將有助于更大程度發揮“百萬年薪”的激勵效果。

              微言大義:

              @深圳私募哥:頂尖的學生加熱門專業,超級實力和選擇運氣缺一不可,確實很厲害。

              @跑步課本007:放心吧,企業不會做虧本生意的。

              @旮旯十八彎:面對真正的人才,薪酬制度是不會成為阻礙的,一旦有阻礙,可能就不是企業真正認可的人才。

              @珍jill:多讀書還是有用的。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21世紀什么最貴?人才!”華為百萬年薪招聘應屆生,再證人才的重要性。嚴格說來,華為這么做,不算什么石破天驚,高薪搶人早已是全球高科技企業的慣用手法。一家企業的技術實力,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歸根到底,還是要靠人才。在企業開始世界級競爭時,對人才的渴求也在增強,但華為還是為尊重人才做了很好的示范。打破薪酬天花板,讓高薪酬、高激勵成為創新的第一動力,將促使企業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DF506)

            科技新聞傳播、科技知識普及 - 中國科技新聞網
            關注微信公眾號(kjxw001)及微博(中國科技新聞網)
            微信公眾號
            微博

            免責聲明

            中國科技新聞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推薦閱讀
            已加載全部內容
            點擊加載更多
            www.97sese.com.